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国外研究 | 第10-12页 |
·国内研究 | 第12-13页 |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5-16页 |
·可能的创新 | 第15页 |
·不足之处 | 第15-16页 |
2 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稳定性影响的理论分析 | 第16-21页 |
·影子银行体系的定义 | 第16-17页 |
·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的概念 | 第17-18页 |
·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的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信息经济学理论 | 第18页 |
·金融资产价格波动理论 | 第18-19页 |
·金融创新理论 | 第19-20页 |
·债务—通货紧缩理论 | 第20-21页 |
3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现状与影响分析 | 第21-38页 |
·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分析 | 第21-26页 |
·影子银行的类型 | 第21-22页 |
·影子银行的规模分析 | 第22-24页 |
·影子银行的风险分析 | 第24-26页 |
·影子银行的成因分析 | 第26-30页 |
·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推动 | 第27-28页 |
·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动 | 第28-29页 |
·利益驱动下的监管套利 | 第29-30页 |
·影子银行体系对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影响 | 第30-38页 |
·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稳定性影响的正效应 | 第30-33页 |
·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稳定性影响的负效应 | 第33-38页 |
4 影子银行对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38-49页 |
·变量指标选择和测度 | 第38-43页 |
·银行稳定性性指标 | 第38-41页 |
·影子银行规模指标 | 第41-43页 |
·其他控制变量指标 | 第43页 |
·基本模型 | 第43-44页 |
·实证分析 | 第44-49页 |
·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 | 第44-45页 |
·回归结果与分析 | 第45-49页 |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49-54页 |
·结论 | 第49页 |
·政策建议 | 第49-54页 |
·规范影子银行业务发展 | 第50-51页 |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多层次金融服务主体 | 第51-52页 |
·商业银行加强自身风险管理能力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后记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