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干湿沉降中PAHs的特征来源及风险评价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4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PAHs的基本性质 | 第10-12页 |
| ·PAHs的来源 | 第12-14页 |
| ·PAHs的环境行为 | 第14-16页 |
| ·PAHs对人体的危害及其环境生态风险评价 | 第16-17页 |
| ·PAHs的前处理及分析方法 | 第17页 |
| ·PAHs的前处理方法 | 第17页 |
| ·PAHs的分析方法 | 第17页 |
| ·PAHs的源解析方法 | 第17-18页 |
| ·特征比值法 | 第17-18页 |
| ·主成分分析法 | 第18页 |
| ·PMF模型 | 第18页 |
| ·干湿沉的概况 | 第18-22页 |
| ·干沉降 | 第19页 |
| ·湿沉降 | 第19页 |
| ·干湿沉降的采集方法 | 第19-21页 |
| ·干湿沉降中PAHs的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 ·本课题立题意义及研究目的 | 第22-24页 |
| ·立题意义 | 第22-23页 |
|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 ·创新点 | 第23-24页 |
| 第2章 样品的采集及分析 | 第24-30页 |
| ·样品的采集及保存 | 第24-25页 |
| ·仪器和材料 | 第25-27页 |
| ·仪器 | 第25-27页 |
| ·试剂、器材及实验准备 | 第27页 |
| ·标准物质 | 第27页 |
| ·干湿沉降样品的预处理 | 第27-28页 |
| ·干沉降样品的预处理 | 第27页 |
| ·湿沉降样品的预处理 | 第27-28页 |
| ·干湿沉降样品中PAHs的分析 | 第28-29页 |
|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 第29-30页 |
| 第3章 干湿沉降中PAHs的污染特征 | 第30-38页 |
| ·干沉降中PAHs的浓度特征 | 第30-32页 |
| ·降雨的变化特征 | 第32-33页 |
| ·雨水中PAHs的浓度变化特征 | 第33-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4章 干湿沉降中PAHs的通量 | 第38-50页 |
| ·通量的计算 | 第38-39页 |
| ·降尘通量计算 | 第38页 |
| ·PAHs沉降通量 | 第38-39页 |
| ·降尘通量的变化特征 | 第39-41页 |
| ·PAHs的干沉降通量 | 第41-44页 |
| ·PAHs的湿沉降通量 | 第44-46页 |
| ·PAHs干湿沉降通量 | 第46-47页 |
| ·太原市干湿沉降去除及PAHs排放估算 | 第47-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 第5章 干湿沉降中PAHs的风险评价 | 第50-56页 |
| ·毒性当量浓度 | 第50-53页 |
| ·干沉降中TEQ的变化 | 第50-52页 |
| ·湿沉降中TEQ的变化 | 第52-53页 |
| ·生态效应区间法的评价 | 第53-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 第6章 干湿沉降中PAHs的来源解析及控制 | 第56-62页 |
| ·特征比值法 | 第56-59页 |
| ·干沉降中PAHs来源 | 第56-57页 |
| ·湿沉降中PAHs的来源 | 第57-59页 |
| ·主成分分析法 | 第59-60页 |
| ·干沉降PAHs的主成分分析 | 第59页 |
| ·湿沉降中PAHs的主成分分析 | 第59-60页 |
| ·PAHs控制措施 | 第60-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 ·结论 | 第62页 |
| ·展望与不足 | 第62-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72页 |
| 致谢 | 第72-7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