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庆地区长63储层构型表征及孔喉特征分析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立题依据 | 第8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储层构型概念 | 第8-9页 |
·储层构型表征研究进展 | 第9页 |
·储层构型研究的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 | 第9-10页 |
·微观孔喉特征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 第11-12页 |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技术路线 | 第12页 |
·创新点 | 第12页 |
·完成工作量 | 第12-14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 第14-35页 |
·研究区地理位置 | 第14页 |
·地层格架 | 第14-20页 |
·地层特征 | 第14-16页 |
·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16-20页 |
·沉积相特征 | 第20-22页 |
·延长组沉积背景 | 第20页 |
·沉积环境与沉积相 | 第20-22页 |
·储层特征 | 第22-35页 |
·岩石学特征 | 第22-24页 |
·物性特征 | 第24-26页 |
·孔喉类型及特征 | 第26-28页 |
·影响储集层物性的因素 | 第28-31页 |
·储层非均质性特征 | 第31-35页 |
第三章 单砂体精细刻划 | 第35-46页 |
·单砂体对比思路 | 第35页 |
·单砂体的识别 | 第35-39页 |
·利用沉积间断面划分单砂体 | 第36-37页 |
·利用平面分界标志识别单砂体 | 第37-39页 |
·单砂体成因分析 | 第39-40页 |
·复合分流河道砂体成因 | 第39页 |
·单砂体叠置关系 | 第39-40页 |
·单成因砂体的识别 | 第40-41页 |
·单成因砂体识别模式 | 第40页 |
·单砂体划分具体思路 | 第40-41页 |
·小层划分结果 | 第41页 |
·单砂体展布特征 | 第41-46页 |
·砂体平面分布图 | 第41-42页 |
·砂体连井剖面分布图 | 第42-45页 |
·砂体空间形态分布模型图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储层构型研究 | 第46-59页 |
·储层构型级次的划分 | 第46-47页 |
·砂体构型模式 | 第47-49页 |
·砂体的接触样式 | 第47-48页 |
·单一分流河道内部夹层形态 | 第48-49页 |
·三维储层随机建模方法介绍 | 第49-50页 |
·建模数据准备与构造建模 | 第50-53页 |
·建模软件的选择 | 第50页 |
·数据准备 | 第50-51页 |
·构造建模 | 第51-53页 |
·储层参数三维建模 | 第53-59页 |
·孔隙度模型 | 第54页 |
·渗透率模型 | 第54页 |
·含油饱和度模型 | 第54页 |
·砂泥岩分布模型 | 第54-59页 |
第五章 孔喉特征分析 | 第59-75页 |
·研究区主要孔隙组合类型 | 第59页 |
·高压压汞技术研究储层微观孔隙结构 | 第59-62页 |
·实验条件及样品实验信息 | 第59-60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60-62页 |
·恒速压汞技术研究储层微观孔喉特征 | 第62-69页 |
·实验基本原理 | 第62-63页 |
·实验条件及样品测试信息 | 第63页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63-69页 |
·核磁共振研究可动流体饱和度 | 第69-73页 |
·实验基本原理 | 第70页 |
·实验条件及样品测试信息 | 第70-71页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71-73页 |
·微观孔隙结构与可动流体饱和度的关系 | 第73-75页 |
结论和认识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