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点理论的城市安全社区构建研究--以西安市雁塔区明德门社区和外院社区为例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绪论 | 第11-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社会背景 | 第11页 |
·学术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实践意义 | 第12页 |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研究框架与创新点 | 第14-15页 |
·研究框架 | 第14-15页 |
·创新点 | 第15页 |
·小结 | 第15-16页 |
2 城市安全社区研究综述 | 第16-27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社区 | 第16页 |
·安全社区 | 第16-17页 |
·安全社区与社区安全的辨析 | 第17页 |
·国内外安全社区的标准 | 第17-18页 |
·国外城市安全社区的研究进展 | 第18-23页 |
·犯罪地理学关于城市安全社区的相关研究 | 第18-22页 |
·公共管理学关于城市安全社区的相关研究 | 第22-23页 |
·国内城市安全社区的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安全社区建设的理念研究 | 第24页 |
·安全社区的创建模式与方法研究 | 第24-25页 |
·安全社区的评价研究 | 第25页 |
·国外城市安全社区研究述评 | 第25-26页 |
·国内城市安全社区研究述评 | 第26页 |
·小结 | 第26-27页 |
3 基于地点理论的城市安全社区构建研究 | 第27-42页 |
·地点理论 | 第27-30页 |
·地点理论的发展历程及研究动态分析 | 第27页 |
·地点理论的本质及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地点理论对城市安全社区构建的启示 | 第29-30页 |
·城市生活空间结构理论 | 第30-31页 |
·城市安全空间映象 | 第30-31页 |
·城市区域心理安全空间的构成 | 第31页 |
·城市犯罪空间预防理论 | 第31-34页 |
·“可防卫空间”理论 | 第31-33页 |
·“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CPTED)理论 | 第33-34页 |
·基于地点理论的城市安全社区构建的影响因子分析 | 第34-38页 |
·社区客观环境的影响因子分析 | 第35-36页 |
·社区管理制度的影响因子分析 | 第36-37页 |
·居民主观感知的影响因子分析 | 第37-38页 |
·基于地点理论的城市安全社区构建研究 | 第38-41页 |
·构建可防卫空间 | 第39-40页 |
·建立居民地点感 | 第40-41页 |
·小结 | 第41-42页 |
4 基于地点理论的城市安全社区调查分析 | 第42-57页 |
·研究区域选择及问卷调查设计 | 第42-43页 |
·研究区域选择 | 第42-43页 |
·问卷设计 | 第43页 |
·数据分析 | 第43-49页 |
·问卷信度分析 | 第43-44页 |
·调查区域的人口属性分析 | 第44-46页 |
·问卷的基本变量分析 | 第46-49页 |
·基于地点理论的城市安全社区空间感知分析 | 第49-56页 |
·社区居民心理安全感知分析 | 第50-52页 |
·社区公共空间安全感知分析 | 第52-54页 |
·社区治安安全感知分析 | 第54-56页 |
·小结 | 第56-57页 |
5 城市安全社区的发展现状及优化对策分析 | 第57-64页 |
·城市安全社区现状现存问题分析 | 第57-60页 |
·社区心理安全空间现状分析 | 第57-58页 |
·社区公共设施安全现状分析 | 第58-59页 |
·社区安全管理现状分析 | 第59-60页 |
·城市安全社区构建的优化对策与建议 | 第60-63页 |
·注重社区心理安全空间的营造 | 第60-61页 |
·完善社区公共安全设施体系 | 第61-62页 |
·加强社区治安管理制度 | 第62-63页 |
·小结 | 第63-64页 |
6 结论与不足 | 第64-66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64页 |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附录 | 第69-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项目情况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