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医发痧疗法治疗急性疼痛期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前言 | 第8-10页 |
一、材料与方法 | 第10-16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 诊断标准 | 第10页 |
2. 纳入标准 | 第10页 |
3. 排除标准 | 第10-11页 |
4. 剔除和脱落标准 | 第11页 |
5. 治疗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处理 | 第11页 |
(二) 治疗方法 | 第11-16页 |
1. 样本量估算 | 第12页 |
2. 随机方法 | 第12页 |
3. 对照设计 | 第12页 |
4. 盲法设计 | 第12页 |
5. 治疗方案 | 第12-13页 |
6. 观察指标 | 第13-14页 |
7. 统计方法 | 第14-16页 |
二、结果 | 第16-20页 |
(一) 基线分析 | 第16页 |
(二) 两组优良率比较 | 第16-17页 |
(三)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 第17-18页 |
(四) 脱落病例分析 | 第18-20页 |
三、分析与讨论 | 第20-32页 |
(一) 畲医药特色及发扬意义 | 第20页 |
(二) 畲医痧症和发痧 | 第20-21页 |
(三)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 | 第21-23页 |
(四) 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疼痛 | 第23-24页 |
(五)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 第24-26页 |
(六) 洛索洛芬钠发挥镇痛及其局限 | 第26页 |
(七)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认识 | 第26-27页 |
(八)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畲医认识 | 第27-28页 |
(九) 发痧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理探讨 | 第28-30页 |
(十) 本研究工作中不足之处 | 第30-32页 |
四、结论 | 第32-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8页 |
附录 | 第3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文献综述 | 第51-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