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前言 | 第12-15页 |
第一章 我国有毒生物中毒文献分析 | 第15-32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5-18页 |
·数据来源 | 第15-16页 |
·数据提取 | 第16-17页 |
·数据分析 | 第17页 |
·质量控制 | 第17-18页 |
2 结果 | 第18-26页 |
·中毒病例报道及发生情况 | 第18-19页 |
·中毒患者地区分布 | 第19-21页 |
·毒物类别 | 第21-23页 |
·中毒途径 | 第23-24页 |
·中毒原因 | 第24页 |
·中毒转归 | 第24-26页 |
3 讨论 | 第26-30页 |
·有毒生物中毒发生情况 | 第26-27页 |
·中毒地区分布特点 | 第27页 |
·毒物类群特征 | 第27-28页 |
·主要中毒途径 | 第28页 |
·主要中毒原因 | 第28-29页 |
·中毒转归 | 第29-30页 |
4 建议 | 第30-31页 |
·系统地开展我国有毒生物中毒发生的现况调查研究 | 第30页 |
·优先开展毒蕈中毒的控制工作 | 第30页 |
·加强有毒生物中毒的宣传教育 | 第30-31页 |
5 小结 | 第31-32页 |
第二章 北乌头中乌头碱类毒素含量影响因素实验研究 | 第32-55页 |
第一节 北乌头中AC、MA、HA检测方法建立 | 第35-4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7页 |
·仪器与条件 | 第35-36页 |
·主要试剂 | 第35页 |
·仪器 | 第35-36页 |
·实验材料 | 第36页 |
·标准溶液配制 | 第36页 |
·样品处理 | 第36-37页 |
·样品粉碎 | 第36页 |
·提取 | 第36-37页 |
·检测条件 | 第37页 |
·方法验证 | 第37页 |
·样品稳定性 | 第37页 |
·精密度 | 第37页 |
·回收率 | 第37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37-44页 |
·色谱条件的优化 | 第37-38页 |
·提取条件的优化 | 第38-40页 |
·提取溶剂的优化 | 第38-39页 |
·超声提取时间的优化 | 第39-40页 |
·超声提取次数优化 | 第40页 |
·固相萃取的优化 | 第40-42页 |
·洗脱条件的优化 | 第40-41页 |
·上样pH的优化 | 第41-42页 |
·方法验证 | 第42-44页 |
·色谱分离条件 | 第42-43页 |
·线性范围和检出限 | 第43页 |
·回收率 | 第43-44页 |
·样品稳定性 | 第44页 |
·重现性 | 第44页 |
3 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二节 北乌头中乌头碱类毒素含量影响因素实验研究 | 第45-5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5-47页 |
·仪器与条件 | 第45-46页 |
·主要试剂 | 第45-46页 |
·仪器 | 第46页 |
·实验材料 | 第46页 |
·检测方法 | 第46页 |
·样品保存方法 | 第46-47页 |
2 结果 | 第47-52页 |
·高温(50℃)对北乌头中三种生物碱含量影响 | 第47-49页 |
·室温(20、35℃)对北乌头中三种生物碱含量影响 | 第49-51页 |
·低温保存(0、-20℃)对北乌头中三种生物碱含量影响 | 第51-52页 |
·同一植株不同部位三种生物碱含量 | 第52页 |
3 讨论 | 第52-54页 |
·不同保存条件对北乌头中三种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 第52-53页 |
·新鲜乌头属植株样品的保存方法 | 第53页 |
·不同部位中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 第53-54页 |
4 小结 | 第54-55页 |
总结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 第64-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附录二 个人简介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