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阻却根据探讨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3页 |
写作的目的和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 | 第12-13页 |
1 责任阻却基本问题界定 | 第13-20页 |
·责任阻却的含义 | 第13-16页 |
·有关责任的基本立场:规范责任论 | 第13-14页 |
·责任阻却事由存在的理论基础:责任主义原则 | 第14-15页 |
·责任阻却用语的含义 | 第15-16页 |
·责任阻却在犯罪论体系中地位 | 第16-20页 |
·责任阻却和构成要件阻却的联系和区别 | 第16-17页 |
·责任阻却和违法阻却的联系和区别 | 第17页 |
·责任阻却和刑事可罚性阻却的联系和区别 | 第17-20页 |
2 责任阻却根据理论的比较和鉴别 | 第20-33页 |
·责任阻却根据理论的评论 | 第20-25页 |
·可期待性说 | 第20-21页 |
·不可过分要求性说 | 第21-22页 |
·不法的量的和责任的量的评价说 | 第22-23页 |
·刑罚的预防说 | 第23-24页 |
·形式说 | 第24-25页 |
·责任阻却事由根据的前提 | 第25-31页 |
·人性前提:趋利避害的人性 | 第26页 |
·理论前提:规范可交谈性 | 第26-29页 |
·价值前提:保障人权 | 第29页 |
·政策前提: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 第29-31页 |
·责任阻却事由的理论根据的结论 | 第31-33页 |
3 责任阻却事由的类型化构建 | 第33-44页 |
·行为人自身素质的阻却事由----责任能力要素 | 第33-37页 |
·责任能力的性质 | 第33-34页 |
·责任能力的地位 | 第34-35页 |
·责任能力的司法认定 | 第35-36页 |
·责任能力的立法完善建议 | 第36-37页 |
·规范阻却事由-----违法性认识及其可能性 | 第37-41页 |
·违法性认识的存在必要 | 第37页 |
·违法性认识地位 | 第37-38页 |
·违法性认识及其可能性司法认定 | 第38-40页 |
·违法性认识的立法完善建议 | 第40-41页 |
·客观的环境事由-----超法规责任阻却 | 第41-44页 |
·地位问题:是否承认超法规责任祖却事由 | 第41-43页 |
·超法规阻却事由的中国期待 | 第43页 |
·对超法规责任阻却事由司法适用建议 | 第43-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