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17页 |
| 1 绪论 | 第17-28页 |
| ·引言 | 第17-18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5页 |
| ·时序InSAR技术的发展现状 | 第18-20页 |
| ·地壳形变的机理类型及模型研究 | 第20-23页 |
| ·时序InSAR技术在地壳形变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 第23-25页 |
| ·论文的研究意义、目的和内容 | 第25-28页 |
| ·研究意义 | 第25-26页 |
| ·研究目的 | 第26页 |
| ·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 2 InSAR/时序InSAR技术基本理论 | 第28-50页 |
| ·SAR基本理论 | 第29-35页 |
| ·雷达工作方式 | 第29-32页 |
| ·SAR成像原理 | 第32-33页 |
| ·SAR图像的分辨率 | 第33-34页 |
| ·SAR图像的主要特性 | 第34-35页 |
| ·InSAR技术基本原理 | 第35-39页 |
| ·InSAR基本原理 | 第35-38页 |
| ·InSAR数据处理流程 | 第38-39页 |
| ·时序InSAR技术 | 第39-50页 |
| ·Stacking技术 | 第40-41页 |
| ·PSInSAR技术 | 第41-45页 |
| ·最小二乘方法 | 第45-46页 |
| ·短基线集法(SBAS) | 第46-47页 |
| ·相干目标方法(CT) | 第47页 |
| ·临时性相干点(TCP)方法 | 第47-48页 |
| ·时序InSAR技术小结 | 第48-50页 |
| 3 时序InSAR技术的误差特性及评估模型建立 | 第50-80页 |
| ·InSAR误差来源分析 | 第50-63页 |
| ·失相干 | 第50-54页 |
| ·大气误差 | 第54-59页 |
| ·轨道误差 | 第59-62页 |
| ·DEM误差 | 第62-63页 |
| ·小结 | 第63页 |
| ·时序InSAR误差源分析及数学模型建立 | 第63-71页 |
| ·函数模型 | 第64页 |
| ·随机模型 | 第64-65页 |
| ·单主影像时序InSAR的数学模型 | 第65-68页 |
| ·多主影像时序InSAR的数学模型 | 第68-71页 |
| ·时序InSAR数学模型模拟实验 | 第71-80页 |
| ·单主影像时序InSAR | 第71-74页 |
| ·多主影像时序InSAR | 第74-78页 |
| ·小结 | 第78-80页 |
| 4 廊坊市地下水抽取体积变化分析 | 第80-92页 |
| ·廊坊市地表沉降地质背景 | 第80-82页 |
| ·MTI技术的基本原理 | 第82页 |
| ·数据源 | 第82-84页 |
| ·MTI方法处理结果及分析 | 第84-88页 |
| ·MTI方法处理结果 | 第84-86页 |
| ·时序InSAR结果精度评定 | 第86-88页 |
| ·地下水体积变化反演 | 第88-90页 |
| ·自由应力下体积应变模型 | 第88-89页 |
| ·模型反演 | 第89-90页 |
| ·结论 | 第90-92页 |
| 5 长白山火山的近年活动性研究 | 第92-105页 |
| ·长白山火山地质构造背景 | 第92-95页 |
| ·历史研究分析 | 第95-96页 |
| ·数据源 | 第96页 |
| ·时序监测结果分析 | 第96-101页 |
| ·Mogi模型反演 | 第101-104页 |
| ·Mogi模型 | 第101-102页 |
| ·模型反演 | 第102-104页 |
| ·结论 | 第104-105页 |
| 6 喀什坳陷的地壳形变构造活动 | 第105-121页 |
| ·构造背景 | 第105-108页 |
| ·InSAR分析 | 第108-115页 |
| ·干涉数据处理 | 第108-110页 |
| ·地形相关大气改正 | 第110-111页 |
| ·InSAR TS+AEM时序分析模型 | 第111-112页 |
| ·时序处理结果分析 | 第112-115页 |
| ·逆冲活动断层模型反演 | 第115-118页 |
| ·二维弹性倾滑位错模型 | 第115-117页 |
| ·模型反演分析 | 第117-118页 |
| ·结果讨论 | 第118-121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21-125页 |
| ·主要研究成果 | 第121-123页 |
| ·时序InSAR的误差评估模型建立及模拟研究 | 第121-122页 |
| ·廊坊市地下水抽取体积变化分析 | 第122页 |
| ·长白山火山的近年活动性研究 | 第122页 |
| ·喀什坳陷的地壳形变构造活动 | 第122-123页 |
| ·后续工作 | 第123-125页 |
| ·多源数据及时序平台的融合 | 第123页 |
| ·自动化平台研究 | 第123-124页 |
| ·时序InSAR的同震形变研究 | 第124页 |
| ·联合反演的精细动力学模型确定 | 第124-12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5-143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主要学术活动及获奖情况 | 第143-146页 |
| 致谢 | 第146-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