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8页 |
绪论 | 第8-1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8页 |
二、研究发展现状 | 第8-9页 |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四.研究来源和研究方法 | 第10页 |
五.研究目标及创新 | 第10-11页 |
第1章 相关理论与背景 | 第11-20页 |
·城市景观设计 | 第11-12页 |
·城市景观设计的概念 | 第11页 |
·城市景观设计的特征 | 第11-12页 |
·多感官互动 | 第12-17页 |
·多感官互动的概念 | 第12-13页 |
·多感官互动的构成要素 | 第13-17页 |
·海峡两岸景观设计的渊源 | 第17-19页 |
·大陆地区景观发展的历程 | 第17-18页 |
·大陆移民背景下台湾地区景观发展的历程 | 第18-19页 |
·小结 | 第19-20页 |
第2章 大陆地区基于多感官互动的城市景观设计现状剖析 | 第20-33页 |
·大陆地区基于多感官互动的城市景观设计面临的挑战 | 第20-21页 |
·城市化进程导致多感官体验到环境愈加恶劣 | 第20页 |
·生活压力下减少与自然接触机会 | 第20-21页 |
·大陆地区多感官互动城市景观的设计与营造 | 第21-30页 |
·多感官互动的滨水景观设计营造 | 第21-23页 |
·多感官互动的居住区景观设计营造 | 第23-26页 |
·多感官互动的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营造 | 第26-28页 |
·多感官互动的校园景观设计营造 | 第28-30页 |
·大陆地区基于多感官互动的城市景观设计总体特点 | 第30-31页 |
·大陆地区基于多感官互动的城市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 第31页 |
·公众参与性与体验性的不足 | 第31页 |
·视觉效果的过分追求 | 第31页 |
·小结 | 第31-33页 |
第3章 台湾地区基于多感官互动的城市景观设计现状剖析 | 第33-43页 |
·台湾地区基于多感官互动的城市景观设计面临的挑战 | 第33-34页 |
·教育背景影响 | 第33页 |
·城市区域密度太大 | 第33-34页 |
·外来文化的植入 | 第34页 |
·台湾地区多感官互动城市景观的设计与营造 | 第34-41页 |
·以公园景观为代表,分析多感官互动的景观设计营造 | 第34-35页 |
·以居住区景观为代表,分析多感官互动景观设计营造 | 第35-37页 |
·以城市道路景观为代表,分析多感官互动景观设计营造 | 第37-39页 |
·以校园为代表,分析多感官互动景观设计营造 | 第39-41页 |
·台湾地区基于多感官互动的城市景观设计总体特点 | 第41-42页 |
·台湾地区基于多感官互动的城市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 第42页 |
·地域性特色不足 | 第42页 |
·视觉效果的过分追求 | 第42页 |
·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基于多感官互动的海峡两岸城市景观设计实例对比 | 第43-60页 |
·海峡两岸多感官互动城市景观设计的发展现状对比 | 第43-44页 |
·大陆地区发展现状 | 第43页 |
·台湾地区发展现状 | 第43-44页 |
·海峡两岸多感官互动城市景观设计影响因素比较 | 第44-46页 |
·自然环境影响因素 | 第44页 |
·社会环境影响因素 | 第44-45页 |
·人文影响因素 | 第45-46页 |
·海峡两岸基于多感官互动的城市景观类型总结比较 | 第46-52页 |
·海峡两岸公园景观对比分析 | 第46-48页 |
·海峡两岸居住区景观对比分析 | 第48-49页 |
·海峡两岸城市道路景观对比分析 | 第49-52页 |
·海峡两岸校园景观对比分析 | 第52页 |
·海峡两岸基于多感官互动园林景观实际案例对比分析(大陆拙政园与台湾板桥花园为例) | 第52-58页 |
·大陆拙政园与台湾板桥花园造园思想比较 | 第52-53页 |
·大陆拙政园与台湾板桥花园多感官设计运用的比较 | 第53-58页 |
·小结 | 第58-60页 |
第5章 实践应用—广州伦教滨江公园改造设计 | 第60-69页 |
·地域背景 | 第60页 |
·文化景观背景 | 第60-61页 |
·现状分析 | 第61页 |
·设计总目标 | 第61-62页 |
·设计内容 | 第62页 |
·多感官互动的要素设计 | 第62-67页 |
·视觉要素设计 | 第62-64页 |
·听觉要素的设计 | 第64-65页 |
·触觉要素的设计 | 第65-66页 |
·嗅觉与味觉要素的设计 | 第66-67页 |
·地域文化特色的设计 | 第67-69页 |
第6章 结论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