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矿业工程论文--矿山安全与劳动保护论文--矿山排水与堵水论文--矿山水灾的预防和处理论文

玉华煤矿矿井突水机理研究

摘要第1-3页
ABSTRACT第3-8页
1 绪论第8-19页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8-10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10-16页
     ·顶板突水水害的研究现状第10-12页
     ·采动覆岩移动与离层发育的研究现状第12-15页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第15-16页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第16-17页
     ·研究目标第16页
     ·研究内容第16-17页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7-19页
     ·研究方法第17-18页
     ·实验方法第18页
     ·技术路线第18-19页
2 玉华井田地质特征及概况第19-35页
   ·自然地理与地质概况第19-27页
     ·矿区及井田位置第19-20页
     ·地貌特征与气候第20页
     ·地层特征第20-23页
     ·构造特征第23-26页
     ·煤层特征第26-27页
   ·水文地质特征第27-31页
     ·井田水力性质第27-28页
     ·井田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第28-29页
     ·井田隔水层水文地质特征第29-30页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第30-31页
     ·井田及周边老窑及采空区水分布第31页
   ·矿井充水因素分析第31-33页
     ·充水水源第31-32页
     ·充水通道第32-33页
     ·充水强度第33页
   ·开采状况第33-34页
   ·本章小结第34-35页
3 采动影响煤层顶板离层突水理论分析第35-54页
   ·采动煤层顶板覆岩破坏分带第35-36页
   ·覆岩破坏力学理论分析第36-40页
     ·覆岩关键层理论第36-38页
     ·关键层的极限跨距分析第38-39页
     ·软岩受力弯曲的水平变形分析第39页
     ·岩层下部自由空间计算及其破断关系第39-40页
   ·覆岩离层水形成的基本理论第40-43页
   ·影响煤层上覆岩层变形的主要因素第43-45页
   ·导水裂隙带的形成与发展第45-47页
     ·导水裂隙带的形态第45页
     ·导水裂隙带发育的动态特征第45-46页
     ·导水裂隙带最大高度变化的特点第46页
     ·导水裂隙带高度的确定第46-47页
   ·煤层顶板突水影响因素分析第47-48页
   ·导水裂隙带高度的理论预计第48-53页
   ·本章小结第53-54页
4 覆岩离层移动变形模拟研究第54-94页
   ·玉华煤矿 1418 工作面概况第54-55页
   ·煤层开采形成的导水裂隙带高度的发育规律第55-57页
     ·经验公式预计值第55-56页
     ·导水裂隙带高度实测值第56-57页
   ·FLAC3D数值模拟实验第57-70页
     ·FLAC3D简介第57-59页
     ·本构关系的选择第59-60页
     ·计算模型的建立第60-63页
     ·模拟计算结果分析第63-70页
   ·UDEC 数值模拟实验第70-79页
     ·UDEC 简介第70-71页
     ·基本原理第71-74页
     ·计算模型的建立第74-76页
     ·模拟计算结果分析第76-79页
   ·物理相似材料模拟实验第79-91页
     ·实验原理第79-81页
     ·实验设计第81-84页
     ·实验方法第84-89页
     ·实验分析第89-90页
     ·实验结论第90-91页
   ·理论计算与模拟实验结果对比分析第91-93页
     ·结果对比第91-92页
     ·结果分析第92-93页
   ·本章小结第93-94页
5 煤层顶板离层突水机理分析第94-101页
   ·离层水的产生与发展第94-97页
     ·离层的形成与发展第94-96页
     ·离层水的形成与发展第96-97页
   ·离层水突水过程第97-98页
   ·离层水突水机理第98-100页
   ·本章小结第100-101页
6 结论与展望第101-103页
   ·结论第101-102页
   ·展望第102-103页
致谢第103-104页
参考文献第104-107页
附录第107页

论文共1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神南矿区煤层开采冒裂带发育高度研究
下一篇:采动条件下被保护煤层渗透率变化规律研究--以潘三煤矿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