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英文縮略词表 | 第4-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第11-40页 |
1、研究目的 | 第11页 |
2、研究资料 | 第11-13页 |
·研究对象 | 第11页 |
·诊断标准 | 第11-12页 |
·寻常型银屑病西医诊断标准 | 第11页 |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血热证) | 第11-12页 |
·纳入标准 | 第12页 |
·排除标准 | 第12页 |
·剔除与脱落标准及处理 | 第12-13页 |
3、研究方法 | 第13-17页 |
·分组方法 | 第13页 |
·样本量估算 | 第13页 |
·治疗方法 | 第13-14页 |
·治疗组 | 第13-14页 |
·对照组 | 第14页 |
·外用药物 | 第14页 |
·疗程及调护 | 第14页 |
·疗效评价 | 第14-16页 |
·疗效观察指标 | 第15-16页 |
·皮损面积 | 第15页 |
·皮损严重程度 | 第15-16页 |
·计算公式 | 第16页 |
·疗效评价标准 | 第16页 |
·生活质量评估 | 第16-17页 |
·安全性评价 | 第17页 |
4、统计方法 | 第17页 |
5、研究结果 | 第17-25页 |
·一般资料 | 第17-20页 |
·病例入组情况 | 第17-18页 |
·病例脱失情况及原因分析(表1) | 第18页 |
·一般情况 | 第18-20页 |
·性别比较 | 第18-19页 |
·年龄比较(表2) | 第19页 |
·病程时间比较(表3) | 第19-20页 |
·治疗组与对照组皮损类型比较(表4)Hduuw | 第20页 |
·疗效分析 | 第20-24页 |
·两组临床疗效评价(表5) | 第20-21页 |
·两组治疗前后皮损总积分评分比较(表6) | 第21页 |
·两组治疗前后斑块厚度评分比较(表7) | 第21-22页 |
·两组治疗前后皮损鳞屑变化评分比较(表8) | 第22页 |
·两组治疗前后皮损颜色评分比较(表9) | 第22-23页 |
·两组治疗前后皮损面积变化评分比较(表10) | 第23页 |
·两组治疗前后DLQI变化比较(表11) | 第23-24页 |
·两组治疗后各项DLQI指标缓解率变化比较(表12) | 第24页 |
·不良反应比较 | 第24-25页 |
6、讨论 | 第25-38页 |
·对寻常型银屑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25-26页 |
·古代医家对银屑病认识的演变 | 第25页 |
·现代医家对银屑病的认识 | 第25-26页 |
·血热论 | 第25-26页 |
·血瘀论 | 第26页 |
·血虚论 | 第26页 |
·血燥论 | 第26页 |
·现代医学对银屑病是心身疾病的认识 | 第26-30页 |
·医学模型的演变以及心身疾病的认识 | 第27-28页 |
·银屑病与社会心理因素的关系 | 第28页 |
·社会心理因素在银屑病发病中的机制 | 第28-29页 |
·基于新医学模型下对银屑病的治疗 | 第29-30页 |
·目前在新医学模型下对银屑病治疗的缺陷 | 第30页 |
·凉血清热,解郁安神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机理探讨 | 第30-36页 |
·从整体观认识银屑病的发生、发展 | 第30-32页 |
·血热在银屑病发生、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 第31页 |
·情志与银屑病发生、发展可相互影响 | 第31页 |
·肝气郁滞在银屑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 第31-32页 |
·心对情志有重要影响,且与银屑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 第32页 |
·立法原则 | 第32-33页 |
·凉血解郁安神汤方药分析 | 第33-35页 |
·现代药理研究探讨 | 第35-36页 |
·凉血清热,解郁安神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结果分析 | 第36-38页 |
·总疗效比较 | 第36-37页 |
·皮损严重程度比较 | 第37页 |
·生活质量比较 | 第37页 |
·不良反应比较 | 第37-38页 |
7、结论 | 第38页 |
8、存在问题与展望 | 第38-40页 |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38-39页 |
·展望 | 第39-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 第44-62页 |
1. 银屑病的基本认识 | 第44-45页 |
·中医对银屑病的认识 | 第44-45页 |
·古代医家对银屑病认识的演变 | 第44-45页 |
·近代医家对银屑病的认识 | 第45页 |
2. 西医对银屑病的认识 | 第45-49页 |
·流行病学 | 第45-46页 |
·西医对银屑病病因病机认识 | 第46-47页 |
·遗传因素 | 第46页 |
·免疫因素 | 第46页 |
·感染因素 | 第46-47页 |
·新血管生成 | 第47页 |
·环境因素 | 第47页 |
·西医对银屑病的常规治疗 | 第47-49页 |
·内服药物治疗 | 第47-48页 |
·外用药物治疗 | 第48页 |
·其他治疗 | 第48-49页 |
3. 西医从心身疾病治疗银屑病 | 第49-53页 |
·医学模式的进展 | 第49页 |
·银屑病与社会心理因素的关系 | 第49-51页 |
·社会心理因素在银屑病发病中的机制 | 第51页 |
·基于新医学模型下对银屑病的治疗及缺陷 | 第51-52页 |
·新医学模型下对银屑病的治疗效果的评估 | 第52-53页 |
4. 从整体观认识银屑病 | 第53-58页 |
·情志与银屑病的关系 | 第53-54页 |
·肝与情志以及肝与银屑病 | 第54-55页 |
·肝与情志关系密切 | 第54页 |
·肝与银屑病发病密切相关 | 第54-55页 |
·从肝论治银屑病 | 第55页 |
·心与情志以及银屑病的关系 | 第55-56页 |
·心与情志关系密切 | 第55-56页 |
·心与银屑病发病密切相关 | 第56页 |
·其他治疗银屑病的方法 | 第56-58页 |
·心理疗法 | 第56-57页 |
·心理疗法加药物疗法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附录一 | 第62-65页 |
凉血解郁安神汤治疗寻常型银屑病临床观察表 | 第62-64页 |
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标调查表(DLQI) | 第64-65页 |
附录二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