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1 导论 | 第11-20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理论意义 | 第13页 |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文献研究法 | 第14页 |
·比较研究法 | 第14页 |
·定性分析法 | 第14-15页 |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5-18页 |
·小额信贷的概念研究 | 第15-16页 |
·小额信贷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研究 | 第16页 |
·小额信贷的目标研究 | 第16-17页 |
·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 第17-18页 |
·主要创新和不足 | 第18-20页 |
2 公益性小额信贷的概述 | 第20-24页 |
·公益性小额信贷的相关理论 | 第20-21页 |
·金融抑制理论 | 第20页 |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0-21页 |
·公益性小额信贷的概念和特点 | 第21-22页 |
·公益性小额信贷的概念 | 第21页 |
·公益性小额信贷的特点 | 第21-22页 |
·发展公益性小额信贷组织的必要性 | 第22页 |
·公益性小额信贷组织的影响和作用 | 第22-24页 |
·公益性小额信贷组织的国际影响和作用 | 第23页 |
·公益性小额信贷组织在我国也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 第23-24页 |
3 国外小额信贷的实践模式和经验启示 | 第24-38页 |
·孟加拉格莱珉银行模式 | 第24-28页 |
·基本情况 | 第24-25页 |
·组织结构 | 第25页 |
·贷款资金来源 | 第25-26页 |
·贷款对象 | 第26页 |
·贷款利率 | 第26页 |
·风险控制 | 第26-28页 |
·社会职能 | 第28页 |
·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的地方银行系统(BRI-UD系统) | 第28-30页 |
·基本情况 | 第28页 |
·组织结构 | 第28-29页 |
·贷款资金来源 | 第29页 |
·贷款对象 | 第29页 |
·贷款利率 | 第29-30页 |
·风险控制 | 第30页 |
·美国P2P信贷平台 | 第30-33页 |
·营利性P2P | 第31-32页 |
·非营利性P2P | 第32-33页 |
·P2P平台风险控制 | 第33页 |
·印度商业小额贷款机构 | 第33-35页 |
·基本情况 | 第33-34页 |
·印度小额信贷机构危机分析 | 第34-35页 |
·国际小额信贷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第35-38页 |
·机构目标 | 第35页 |
·政府支持 | 第35页 |
·利率市场化 | 第35-36页 |
·灵活的贷款模式 | 第36页 |
·外部监管 | 第36页 |
·组织机构管理 | 第36-37页 |
·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 | 第37-38页 |
4 我国公益性小额信贷发展状况及困境 | 第38-45页 |
·我国公益性小额信贷组织发展历程 | 第38-39页 |
·开端和探索阶段(1993-1999年) | 第38页 |
·曲折发展阶段(1999-2005年) | 第38-39页 |
·可持续发展和转型阶段(2005年至今) | 第39页 |
·中和农信的发展历程和实践经验 | 第39-42页 |
·发展历程 | 第39-40页 |
·组织结构 | 第40页 |
·贷款对象 | 第40-41页 |
·资金来源 | 第41页 |
·风险控制 | 第41-42页 |
·我国公益性小额信贷面临的困境 | 第42-45页 |
·缺乏相关政策支持 | 第42-43页 |
·缺乏资金来源 | 第43页 |
·缺乏科学的管理体系 | 第43页 |
·缺乏监管制度 | 第43-45页 |
5 我国公益性小额信贷的发展建议 | 第45-52页 |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 第45-46页 |
·身份合法化 | 第45页 |
·监督制度 | 第45-46页 |
·政府资金支持 | 第46页 |
·拓展融资渠道 | 第46-47页 |
·优化运营模式 | 第47-48页 |
·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 | 第48-49页 |
·利用互联网扶贫 | 第48-49页 |
·农户信用信息联网 | 第49页 |
·探索新的发展方向 | 第49-52页 |
·转型为与正规金融机构合作 | 第49页 |
·转型为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或村镇银行 | 第49-50页 |
·转型为社会企业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