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冲型地震强地面运动特性的研究--以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和2008年汶川地震为例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1页 |
| 前言 | 第11-14页 |
| 第一章 逆冲型地震及其伴随的灾害对比分 | 第14-29页 |
| ·1999 年集集地震的地震灾害 | 第15-23页 |
| ·集集地震区域构造背景与地震活动 | 第15-16页 |
| ·集集地震发震断层的特征 | 第16-18页 |
| ·集集地震震害特征及强地震动分布 | 第18-20页 |
| ·集集地震地表强震动基本特点 | 第20-23页 |
| ·汶川地震地震震害特征 | 第23-29页 |
| ·汶川地震的成因分析 | 第23-27页 |
| ·汶川地震的发震构造模式 | 第27页 |
| ·汶川地震震害分布特征及强地震面运动 | 第27-29页 |
| 第二章 集集地震强地面运动的位移特征 | 第29-68页 |
| ·强震观测和强震记录基线校正方法 | 第29-39页 |
| ·常用地震仪和集集地震中使用的强震仪简介 | 第29-30页 |
| ·全球强震观测现状 | 第30-33页 |
| ·基线校正方法的介绍 | 第33-39页 |
| ·集集地震数据处理和分析 | 第39-67页 |
| ·台站选取和基础资料 | 第39-44页 |
| ·台站分组 | 第44-47页 |
| ·数据处理和分析 | 第47-67页 |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 第三章 汶川地震强地面运动的位移特性 | 第68-104页 |
| ·汶川地震强震动数据处理和分析 | 第69-82页 |
| ·加速度特性分析 | 第69-77页 |
| ·位移特性分析 | 第77-82页 |
| ·汶川地震中 GPS 数据分析 | 第82-104页 |
| ·汶川地震 GPS 数据处理 | 第82-89页 |
| ·汶川地震强震动数据和 GPS 数据对比分析 | 第89-104页 |
| 第四章 汶川地震的断裂作用与强地面运动特性 | 第104-116页 |
| ·汶川地震的同震变形特征 | 第105-107页 |
| ·汶川地震的发震断裂结构 | 第107-108页 |
| ·汶川地震的强地面运动特性 | 第108-113页 |
| ·近场强地面运动特征 | 第109-110页 |
| ·远场强地面运动 | 第110-112页 |
| ·强地面运动的“方向效应”和“上盘效应” | 第112-113页 |
| ·汶川地震断裂对强地面运动的控制作用 | 第113-115页 |
| ·结论 | 第115-116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6-119页 |
| ·主要结论 | 第116-118页 |
| ·未来工作展望 | 第118-11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9-127页 |
| 作者简介 | 第127页 |
| About The Author | 第127-128页 |
| 发表文章 | 第128-129页 |
| 致谢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