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SUMMARY | 第3-8页 |
图目录 | 第8-9页 |
表目录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一、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一) 创新基础理论 | 第12-13页 |
1. 熊彼特创新基础理论 | 第12页 |
2. 新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兴起及发展 | 第12-13页 |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 国家创新体系 | 第13-14页 |
2. 区域创新体系 | 第14-18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四、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五、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9-20页 |
(一) 研究的创新 | 第19页 |
(二) 研究的不足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兰白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兰州市创新体系现状分析 | 第20-34页 |
一、 兰州市发展基本情况 | 第20-21页 |
(一) 兰州市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 第20页 |
(二) 兰州市科技发展情况 | 第20-21页 |
二、 兰州市创新体系构成 | 第21-33页 |
(一) 兰州市创新主体要素 | 第21-28页 |
1. 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 | 第21-23页 |
2. 企业 | 第23-25页 |
3. 中介机构 | 第25-27页 |
4. 政府 | 第27-28页 |
(二) 创新资源要素 | 第28-31页 |
1. 知识与信息 | 第28-30页 |
2. 人力资源 | 第30页 |
3. 资金 | 第30-31页 |
(三) 创新环境要素 | 第31-33页 |
1. 内部环境 | 第31-32页 |
2. 外部环境 | 第32-33页 |
三、 兰白经济一体化有效促进兰州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 第33-34页 |
(一) 利用经济集聚度加快兰州市创新发展 | 第33页 |
(二) 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 | 第33页 |
(三) 政策叠加和产业转移给兰州市创新驱动提供新机遇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兰州市区域创新能力实证研究 | 第34-48页 |
一、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4-35页 |
(一)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 第34-35页 |
1. 科学性原则 | 第34页 |
2. 导向性原则 | 第34页 |
3. 可比性原则 | 第34-35页 |
4. 可行性原则 | 第35页 |
(二) 评价指标选取 | 第35页 |
二、 评价方法 | 第35-39页 |
(一) 灰色综合评价原理及算法 | 第35-38页 |
1. 评价原理 | 第35-37页 |
2. 计算过程 | 第37-38页 |
(二) 综合评价指标权系数的计算方法 | 第38-39页 |
三、 数据来源及处理方法 | 第39页 |
四、 兰州市区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 | 第39-43页 |
(一) 一级综合评价 | 第39-42页 |
(二) 二级综合评价 | 第42-43页 |
(三) 三级综合评价 | 第43页 |
五、 兰州市与西部省会城市创新水平比较分析 | 第43-48页 |
(一) 兰州市综合创新水平基本情况 | 第43-44页 |
(二) 自主创新水平与西部省会城市比较分析 | 第44-45页 |
(三) 城市发展方式转变与产业创新水平与西部省会城市比较分析 | 第45-46页 |
(四) 城市节能减排与人居环境创新水平与西部省会城市比较分析 | 第46-47页 |
(五) 城市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水平与西部省会城市比较分析 | 第47-48页 |
第四章 兰州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思路与重点 | 第48-52页 |
一、 创新主体体系建设 | 第48-49页 |
(一)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 第48页 |
(二) 构建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 | 第48-49页 |
(三) 构建软硬平台相结合的创新服务体系 | 第49页 |
二、 创新资源体系建设 | 第49-51页 |
(一) 提升创新基础资源体系建设 | 第49页 |
(二) 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服务体系建设 | 第49-50页 |
(三) 构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 | 第50-51页 |
三、 创新环境体系建设 | 第51-52页 |
(一) 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 | 第51页 |
(二) 营造良好的政务服务环境 | 第51页 |
(三) 营造城市宜居宜业环境 | 第51-52页 |
第五章 兰州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保障措施 | 第52-55页 |
一、 做好创新各环节政策保障 | 第52页 |
二、 打造高标准创新平台,组织高效创新活动 | 第52-53页 |
三、 提供优质创新服务,切实提高创新能力 | 第53页 |
四、 构筑开放创新网络,提升创新地位 | 第53页 |
五、 深化面向全局的科技体制创新 | 第53-5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5-57页 |
一、 全文总结 | 第55-56页 |
二、 研究展望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个人简介 | 第62-63页 |
导师简介 | 第63-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