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一、 绪论 | 第8-12页 |
(一)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8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8-10页 |
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8-9页 |
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三) 研究思路、方法和内容安排 | 第10-11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0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3. 内容安排 | 第10-11页 |
(四)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11-12页 |
二、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相关理论 | 第12-16页 |
(一)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内涵 | 第12-13页 |
1. 技术措施论 | 第12页 |
2. 市场失灵论 | 第12页 |
3. 差别待遇论 | 第12页 |
4. 贸易障碍论 | 第12-13页 |
(二)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外延 | 第13-14页 |
1. 特点 | 第13-14页 |
2. 表现形式 | 第14页 |
(三) 产生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 | 第14-16页 |
1. 各国贸易措施的多元化 | 第14-15页 |
2. 消费者需求的差异 | 第15-16页 |
三、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影响 | 第16-22页 |
(一) 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发展现状 | 第16页 |
(二)我国机电产品遭遇的主要技术性贸易壁垒情况分析 | 第16-18页 |
1. 美国主要的认证有 UL 和 FCC | 第16-17页 |
2. 欧盟主要的认证有 CE、GS 和 TuV | 第17页 |
3. 日本主要的认证有 JIS 和 PSE | 第17-18页 |
(三)机电行业面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发展趋势 | 第18-19页 |
1. 技术标准、法规要求越来越严苛 | 第18页 |
2. 波及、仿效与扩散效应日益显著 | 第18页 |
3. 技术要求不断抬高,覆盖范围愈益扩大 | 第18页 |
4. 与知识产权的关系更加紧密 | 第18-19页 |
5. 更多的考虑到环保因素 | 第19页 |
(四)技术性贸易壁垒给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造成的影响 | 第19-20页 |
1. 正面效应 | 第19-20页 |
2. 负面影响 | 第20页 |
(五) 欧盟两项电器环保指令对我国机电产品的影响 | 第20-22页 |
四、 国内机电产品频繁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根源 | 第22-26页 |
(一) 政府层面的原因分析 | 第22-23页 |
1. 没有形成标准化的管理体制 | 第22页 |
2. 技术标准与检测水平相对落后 | 第22页 |
3. 我国的认证体系尚不完善 | 第22-23页 |
4. 我国被长期排斥在多边贸易体系的门外 | 第23页 |
(二)机电行业层面的原因分析 | 第23-24页 |
1. 出口机电产品的结构不合理 | 第23页 |
2. 企业技术水平普遍较低、环保意识不高 | 第23-24页 |
3. 行业整体的标准水平不高 | 第24页 |
(三) 机电企业的自身原因分析 | 第24-26页 |
1. 企业技术贸易相关意识较为淡薄 | 第24页 |
2. 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不多,产品技术含量不高 | 第24-25页 |
3. 企业获取信息的渠道不畅 | 第25-26页 |
五、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应对策略 | 第26-36页 |
(一) 政府层面的应对策略 | 第27-31页 |
1. 加快完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的步伐 | 第27-29页 |
2. 加大科技方面的支持力度,提高产品质量 | 第29-30页 |
3.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互结合的策略 | 第30-31页 |
4. 吸纳专业人才对技术性贸易壁垒进行深入研究 | 第31页 |
(二) 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 | 第31-32页 |
(三) 机电企业本身的应对策略 | 第32-34页 |
1. 强化企业的产品标准意识,提高创新水平 | 第32-33页 |
2. 把标准认证的观念融入企业生产全过程 | 第33页 |
3. 进一步挖掘国际市场的巨大潜力 | 第33页 |
4. 鼓励企业积极生产“绿色机电产品” | 第33-34页 |
(四) 欧盟两项电器环保指令的应对措施 | 第34-36页 |
六、 结论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8页 |
后记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