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 ·选题背景、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第8-10页 |
|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 ·理论意义 | 第9页 |
| ·现实意义 | 第9-10页 |
| ·国内外相关理论综述 | 第10-15页 |
| ·陆路口岸物流理论综述 | 第10-11页 |
| ·产业集聚理论综述 | 第11-13页 |
| ·物流产业集聚理论综述 | 第13-14页 |
| ·文献述评 | 第14-15页 |
|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框架及创新点 | 第15-16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研究框架 | 第16页 |
| ·可能存在的创新点 | 第16页 |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陆路口岸物流产业集聚区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18-25页 |
| ·概念界定及特征分析 | 第18-22页 |
| ·陆路口岸的含义、分类及其特征 | 第18-19页 |
| ·陆路口岸物流的含义及其特征 | 第19-21页 |
| ·物流产业集聚及特征 | 第21-22页 |
| ·理论基础 | 第22-24页 |
| ·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 | 第22页 |
| ·韦伯的“聚集经济论” | 第22-23页 |
| ·帕鲁的“增长极理论” | 第23页 |
| ·波特的“集群竞争理论” | 第23-24页 |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 第三章 内蒙古陆路口岸物流集聚区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 第25-37页 |
| ·内蒙古陆路口岸环境分析 | 第25-28页 |
| ·内蒙古陆路口岸物流集聚区地理环境分析 | 第25-26页 |
| ·内蒙古陆路口岸物流集聚区经济环境分析 | 第26-28页 |
| ·内蒙古陆路口岸物流集聚区发展现状分析 | 第28-30页 |
| ·形成三大口岸带 | 第28-29页 |
| ·口岸物流基础设施正在不断完善 | 第29页 |
| ·边境口岸物流规模迅速扩大 | 第29-30页 |
| ·口岸物流信息化推进速度加快 | 第30页 |
| ·内蒙古陆路口岸物流集聚区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30-32页 |
| ·物流供应体系缺乏完整的产业链 | 第30-31页 |
| ·物流服务方式单一,专业化程度低 | 第31页 |
| ·物流企业规模偏小,缺少资金 | 第31页 |
| ·物流渠道不畅,物流效率较低 | 第31-32页 |
| ·边贸政策不稳定,通关成本高 | 第32页 |
| ·内蒙古陆路口岸物流集聚区产业集聚度测算 | 第32-35页 |
| ·物流产业集聚度测算——区位熵 | 第32-33页 |
| ·数据的选取及测算 | 第33-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 第四章 内蒙古陆路口岸物流集聚区产业集聚效应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37-45页 |
| ·内蒙古陆路口岸物流集聚区集聚效应分析 | 第37-40页 |
| ·模型的选取 | 第37-38页 |
| ·数据的选取 | 第38-39页 |
| ·实证分析 | 第39-40页 |
| ·内蒙古陆路口岸物流集聚区影响因素分析 | 第40-43页 |
| ·产业因素 | 第40-41页 |
| ·交通因素 | 第41-42页 |
| ·市场需求因素 | 第42页 |
| ·配套基础设施因素 | 第42页 |
| ·人力资本因素 | 第42-43页 |
| ·政府因素 | 第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 第五章 内蒙古陆路口岸物流集聚区发展的建议 | 第45-51页 |
| ·以口岸为基础,发展“飞地物流” | 第45-46页 |
| ·“满洲里—大连”飞地物流 | 第45-46页 |
| ·“二连浩特—天津”飞地物流 | 第46页 |
| ·积极发挥政府作用营造物流产业集聚发展的良好环境 | 第46-48页 |
| ·合理规划陆路口岸物流园区的结构和布局 | 第46-47页 |
| ·出台扶持物流产业集聚发展的政策 | 第47页 |
| ·建设统一的物流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 | 第47-48页 |
| ·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 | 第48-49页 |
| ·制造业方面 | 第48页 |
| ·物流行业方面 | 第48-49页 |
| ·完善我区陆路口岸物流集聚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 第49页 |
| ·加大物流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 | 第49页 |
| ·加强物流业信息系统建设 | 第49页 |
| ·完善我区陆路口岸物流集聚区的配套交通网络建设 | 第49-50页 |
| ·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 第50页 |
| ·大力发展多式联运、转运设施工程 | 第50页 |
| ·建立并完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 | 第50-51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1-53页 |
| ·研究结论 | 第51页 |
| ·展望 | 第51-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第56-57页 |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