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高台—罗庞塬油区精细地质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前言第8-10页
第一章 油田概况第10-14页
   ·工区勘探开发简况第10-12页
   ·区域构造背景第12-14页
第二章 小层划分与顶面构造第14-21页
   ·地层划分依据第14-17页
   ·本次地层划分的原则第17页
   ·小层划分与对比第17-19页
   ·目的层顶面构造特征第19-21页
第三章 沉积相及有效砂体展布研究第21-31页
   ·物源分析第21-23页
   ·区域古地理背景第23-24页
   ·沉积微相划分第24页
   ·连井沉积相对比第24-25页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第25-28页
   ·有效砂体展布特征第28-31页
第四章 储层特征第31-47页
   ·储层的岩石学特征第31-34页
     ·储层结构特征第31-32页
     ·成分特征第32-34页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第34-37页
     ·孔隙类型第34-35页
     ·孔隙结构特征第35-37页
   ·物性特征第37-38页
   ·储层的成岩作用第38-42页
     ·主要成岩作用类型第38-40页
     ·主要成岩相第40-42页
   ·储层敏感性分析第42-44页
     ·储层敏感性分析第42-43页
     ·储层敏感性综合评价第43-44页
   ·储层渗流特征第44-45页
   ·储层储集性能评价第45-47页
第五章 储层非均质性第47-58页
   ·层内非均质性第47-49页
     ·渗透率各向异性第47页
     ·层内渗透率非均质程度第47-49页
   ·层间非均质性第49-52页
     ·砂体发育程度及特点第50-51页
     ·层间渗透率非均质性第51页
     ·层间隔层分布特征第51-52页
   ·平面非均质性第52-56页
     ·平面孔隙度渗透率非均质性第52-55页
     ·砂体连续性和连通性分析第55-56页
   ·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因素第56-58页
第六章 储层测井解释研究第58-68页
   ·“四性”关系研究第58-61页
     ·岩性与电性第58-60页
     ·物性与电性第60-61页
     ·含油性与电性第61页
   ·油水层识别第61-68页
     ·岩性、物性、含油性下限第62-63页
     ·测井解释图版第63-64页
     ·测井典型图版分析第64-66页
     ·有效厚度的电性标准第66页
     ·有效厚度的确定与夹层扣除第66-68页
第七章 油藏特征及油气富集规律第68-91页
   ·油气分布特征第68-73页
     ·油气纵向分布特征第68-69页
     ·油气平面分布特征第69-72页
     ·油藏产能特征第72-73页
   ·油藏类型及特征第73-75页
   ·油藏流体性质及其温压系统第75-76页
     ·油藏流体性质第75-76页
     ·油藏温压系统第76页
   ·影响油气富集规律因素分析第76-80页
     ·沉积相带控制储层的分布第77-78页
     ·顶面构造特征对油气的富集具一定的控制作用第78-80页
   ·储量估算第80-91页
     ·储量参数第80-86页
     ·地质储量第86-87页
     ·水驱技术可采储量第87-89页
     ·储量评价第89-91页
第八章 研究区储层地质建模第91-101页
   ·建立原始数据库第91页
   ·建立三维地质模型第91-101页
     ·构造模型第91-93页
     ·沉积相(砂泥岩相)模型第93-94页
     ·储层属性模型第94-96页
     ·储层三维模型评估第96-101页
结论与建议第101-102页
致谢第102-103页
参考文献第103-10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06-107页

论文共1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坪桥北长4+5、长6储层综合地质及开发对策研究
下一篇:子北油田毛家河油区三叠系延长组长4+5、长6储层地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