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机械、仪表工业论文--机械零件及传动装置论文--机械传动机构论文--啮合传动论文--减速器及变速器论文

FA型针摆转动齿廓修形原理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9页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3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8页
     ·摆线针轮行星传动第13-15页
     ·RV型针摆行星传动第15页
     ·FT型针摆行星传动第15-16页
     ·FA型针摆行星传动第16-18页
   ·本文主要工作第18-19页
第二章 对日本FA传动样机的反求分析第19-39页
   ·应用遗传算法反求修形方式第19-33页
     ·运行遗传优化算法第19页
     ·变量设置第19-21页
     ·适应度函数第21-30页
     ·控制参数的选择第30页
     ·FA45-59机型摆线轮实例验证第30-33页
   ·日本摆线轮修形参数的反求第33-38页
     ·日本FA45-29样机第33-34页
     ·日本FA45-29样机的基本参数第34页
     ·日本FA45-29样机摆线轮齿廓的测量第34-35页
     ·摆线轮齿廓扫描数据的处理第35-37页
     ·日本FA45-29样机反求结果第37-38页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三章 针摆传动中的弓背齿廓及其齿廓修形优化第39-63页
   ·引言第39页
   ·修形产生的几何回转误差计算第39-43页
     ·单修形方式产生的几何相对回转角计算第40-42页
     ·不同组合修形方式所产生的几何相对回转角比较第42-43页
   ·弓背齿廓的提出第43页
   ·“弓背齿廓”修形优化第43-47页
   ·初始间隙第47-51页
     ·最先接触区间第47-48页
     ·移距修形最先接触区间求解第48-49页
     ·等距修形最先接触区间求解第49-51页
   ·“弓背齿廓”受力分析第51-54页
     ·摆线轮齿与针齿之间的变形第51-52页
     ·摆线轮与针齿的同时接触齿数第52页
     ·受力分析第52-54页
     ·弓背齿廓齿形优化第54页
     ·受力分析流程第54页
   ·计算实例及分析第54-56页
   ·二齿差结构的“弓背齿廓”最佳修形量第56-63页
     ·二齿差针摆行星传动齿廓第56-57页
     ·二齿差齿廓的受力分析第57页
     ·二齿差齿廓修形量计算第57-58页
     ·有限元分析第58-62页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四章 二齿差针摆传动中偏心距修形及其修形优化第63-74页
   ·偏心距修形的提出第63-64页
   ·最佳偏心距修形量寻优第64-68页
     ·选用机型参数第64页
     ·修形量的优化求解第64-66页
     ·计算初始间隙第66-68页
   ·偏心距修形的回转误差第68-70页
     ·行星传动内啮合的坐标转换第69-70页
     ·回转误差第70页
   ·齿廓受力分析第70-73页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第五章 FA45机型样机研制及试验研究第74-94页
   ·FA45型样机的设计第74-76页
   ·棒量法检测第76-79页
     ·双棒检测量法第76-78页
     ·双棒量法检测第78-79页
   ·摆线轮的加工方案第79-81页
   ·回差测量的实验方案第81-82页
     ·几何回差第81页
     ·回差测量的试验方案第81-82页
   ·综合试验方案设计第82-84页
   ·试验台设计第84-86页
   ·“弓背齿廓”几何回差测试第86-89页
   ·“弓背齿廓”传动效率、噪音以及振动测试第89-93页
     ·“弓背齿廓”传动效率测试第89页
     ·“弓背齿廓”噪音和振动测试第89-93页
 本章小结第93-94页
结论第94-96页
创新点摘要第96-97页
附图及附表第97-103页
符号表第103-105页
参考文献第105-11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11-113页
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113-114页
致谢第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声全息的噪声源识别技术研究
下一篇:分数阶控制器数字实现方法及其振动抑制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