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视域下村镇文化景观的保护研究--以南昌市湾里区为例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新农村建设的背景 | 第8页 |
·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及意义 | 第8-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国外相关研究 | 第9-10页 |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0页 |
·新农村建设中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景观发展现状 | 第10-11页 |
·研究方法、内容和框架 | 第11-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11-12页 |
·研究框架 | 第12-13页 |
·小结 | 第13-14页 |
2 新农村建设中村镇景观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24页 |
·乡村的涵义 | 第14页 |
·景观的涵义 | 第14页 |
·文化景观的涵义 | 第14-18页 |
·地理学对文化景观的研究 | 第16-17页 |
·景观学对文化景观的研究 | 第17页 |
·旅游学对文化景观的研究 | 第17-18页 |
·我们对村镇景观的认识 | 第18页 |
·文化景观的分类 | 第18-21页 |
·文化景观的特点 | 第21-24页 |
·文化景观可持续性 | 第22页 |
·文化景观的区域性 | 第22-23页 |
·文化景观的稳定性 | 第23-24页 |
3 村镇文化景观的构成 | 第24-40页 |
·自然景观 | 第24-25页 |
·山体 | 第24页 |
·植物 | 第24-25页 |
·水 | 第25页 |
·人工景观 | 第25-28页 |
·农业景观 | 第25-27页 |
·农田景观 | 第27-28页 |
·聚落景观 | 第28-32页 |
·传统乡村聚落布局规划形态 | 第29-30页 |
·聚落的景观构成 | 第30-32页 |
·村镇文化景观的问题和研究 | 第32-40页 |
·村镇文化景观建设中的存在问题 | 第32-39页 |
·村镇文化景观的研究价值 | 第39-40页 |
4 新农村文化景观的保护 | 第40-47页 |
·村镇文化景观的保护思路 | 第40-41页 |
·自然景观的保护 | 第40-41页 |
·人工景观的保护 | 第41页 |
·聚落景观的保护 | 第41页 |
·村镇文化景观的保护方式 | 第41-42页 |
·文化景观的模拟 | 第41-42页 |
·文化景观的重构 | 第42页 |
·村镇文化景观的保护手法 | 第42-44页 |
·本地材料的使用 | 第42页 |
·植物的配置 | 第42-43页 |
·传统景观符号的使用 | 第43页 |
·地域色彩的使用 | 第43页 |
·空间尺度的使用 | 第43页 |
·自然、不规则的形态 | 第43页 |
·农业生产景观与乡土体验 | 第43-44页 |
·村镇文化景观问题的解决办法 | 第44-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5 南昌市湾里区新农村建设村镇文化景观实例研究 | 第47-69页 |
·南昌湾里区自然背景 | 第47-50页 |
·南昌市湾里区新农村建设村镇文化景观的现状 | 第47-49页 |
·南昌市湾里区新农村建设中文化景观存在的问题 | 第49-50页 |
·南昌市湾里区物质文化景观 | 第50-55页 |
·湾里重点地段文化景观——招贤路街景设计 | 第51-53页 |
·湾里重点地段文化景观——可识别性节点设计 | 第53-55页 |
·基于不同建设方式下的文化景观研究 | 第55-67页 |
·以改造及新建式村镇为核心的文化景观——招贤镇 | 第56-59页 |
·以古文化传承为核心的村镇文化景观——梅岭镇 | 第59-63页 |
·以改造式村镇为核心的文化景观——太平镇 | 第63-65页 |
·以拆旧建新村镇为核心的文化景观——罗亭镇 | 第65-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