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作业疗法对脑卒中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分析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中英文对照 | 第10-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4页 |
| ·作业疗法的相关概念与应用进展 | 第12-15页 |
| ·作业疗法的概念 | 第12页 |
| ·作业疗法的分类 | 第12-13页 |
| ·作业疗法的作用 | 第13页 |
| ·作业疗法的应用原则 | 第13-14页 |
| ·作业疗法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4-15页 |
| ·认知、元认知、认知的模式识别等相关知识 | 第15-19页 |
| ·认知 | 第15页 |
| ·元认知 | 第15-16页 |
| ·元认知的研究成果 | 第16-18页 |
| ·脑的高度可塑性 | 第18-19页 |
| ·脑卒中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知识 | 第19-24页 |
| ·血管性认知损害的研究历史 | 第19页 |
| ·充分认识血管性认知损害的意义 | 第19-20页 |
| ·临床工作中如何识别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患者 | 第20页 |
| ·脑卒中 | 第20-24页 |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第24-32页 |
| ·纳入、剔除标准及分组方法 | 第24页 |
| ·纳入标准 | 第24页 |
| ·剔除标准 | 第24页 |
| ·分组方法 | 第24页 |
| ·评价方法 | 第24-27页 |
| ·简易精神量表 | 第25页 |
|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 第25页 |
| ·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 第25-26页 |
| ·Zung 抑郁自评量表 | 第26-27页 |
| ·实验的质量控制 | 第27页 |
| ·脱落病例处理 | 第27页 |
| ·治疗方法 | 第27-30页 |
| ·观察组个体化作业疗法治疗 | 第27-30页 |
| ·对照组针对性认知训练方法 | 第30页 |
| ·统计方法 | 第30-32页 |
| 第3章 结果 | 第32-39页 |
|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 第32页 |
|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数据比较 | 第32-39页 |
|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MoCA 得分比较 | 第32-34页 |
|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IADL 得分比较 | 第34-37页 |
|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SDS 得分比较 | 第37-39页 |
| 第4章 讨论 | 第39-48页 |
| ·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 第39-40页 |
| ·个体化作业疗法对认知功能的改善 | 第40-43页 |
| ·个体化作业疗法对ADL 的影响 | 第43-44页 |
| ·个体化作业疗法对调节抑郁情绪的作用 | 第44-45页 |
| ·个体化作业疗法与全面康复 | 第45-48页 |
| 第5章 结论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4页 |
| 附录 | 第54-63页 |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3-64页 |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