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小穗、窄叶隐性互作基因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19页 |
·品种设计 | 第8-9页 |
·水稻产量性状的遗传研究 | 第9-14页 |
·控制水稻分蘖性状基因的克隆 | 第10-11页 |
·控制水稻千粒重性状基因的克隆 | 第11-12页 |
·控制水稻穗粒数性状基因的克隆 | 第12-14页 |
·水稻叶型基因的遗传研究 | 第14-18页 |
·叶片功能的重要性 | 第14-15页 |
·叶器官的发生 | 第15页 |
·水稻窄叶性状的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水稻窄叶性状的基因定位 | 第16页 |
·控制水稻窄叶性状的分子机理 | 第16-18页 |
·目的与意义 | 第18-19页 |
第二章 两对控制小穗与窄叶隐性互作基因的遗传分析 | 第19-2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9-20页 |
·试验材料 | 第19页 |
·实验设计 | 第19-20页 |
·材料种植 | 第20页 |
·表型评估 | 第20页 |
·数据分析 | 第20页 |
·结果 | 第20-27页 |
·亲本及杂种F_1表型 | 第20-22页 |
·F_2群体的遗传分离 | 第22-24页 |
·遗传分离的确认 | 第24-27页 |
·叶型与穗型的相关性分析 | 第27页 |
·讨论 | 第27-29页 |
·互作基因的遗传分析 | 第27-28页 |
·叶型与穗型间的相互关系 | 第28-29页 |
第三章 控制小穗、窄叶的互作基因定位及基因组分析 | 第29-4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9-34页 |
·试验材料 | 第29页 |
·表型评估 | 第29页 |
·定位群体的选择及构建 | 第29-30页 |
·DNA提取及PCR扩增 | 第30页 |
·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30页 |
·引物设计 | 第30页 |
·BSA法对隐性互作基因初步定位 | 第30-31页 |
·隐性互作基因的精细定位 | 第31页 |
·PCR及测序 | 第31-32页 |
·基因组序列比较分析 | 第32页 |
·基因表达分析 | 第32页 |
·石蜡切片 | 第32-3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4-43页 |
·构建遗传图谱 | 第34页 |
·利用分子标记对隐性互作基因的定位 | 第34-35页 |
·隐性互作基因的精细定位 | 第35-36页 |
·定位区间的基因组分析及基因侯选 | 第36-39页 |
·目标基因的基因组结构与表达分析 | 第39-40页 |
·spnl7基因控制的表型分离 | 第40-43页 |
·讨论 | 第43-48页 |
·复杂农艺性状基因的定位 | 第43-44页 |
·穗型及穗粒数的研究 | 第44页 |
·叶型及窄叶性状的研究 | 第44-45页 |
·spnl7侯选基因的功能推测 | 第45-46页 |
·基因育种 | 第46-47页 |
·下一步工作计划 | 第47-48页 |
第四章 创新点与结论 | 第48-50页 |
·创新点 | 第48页 |
·结论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7页 |
附录 | 第57-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个人简介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