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引言 | 第7-9页 |
第1章 一株具有杀松材线虫活性细菌的筛选和鉴定 | 第9-2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19页 |
·主要材料及试剂 | 第9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9-10页 |
·实验方法 | 第10-19页 |
·松材线虫的培养 | 第10页 |
·菌种采集 | 第10页 |
·细菌滤液的杀线活性及其热稳定性测定 | 第10-11页 |
·待测菌株个体形态的观察 | 第11-12页 |
·革兰氏染色实验 | 第11页 |
·菌体大小的测定 | 第11页 |
·芽孢染色 | 第11-12页 |
·菌株生理生化指标的鉴定 | 第12-17页 |
·接触酶试验 | 第12页 |
·氧化酶实验 | 第12页 |
·淀粉水解实验 | 第12-13页 |
·明胶水解实验 | 第13页 |
·卵磷脂酶的测定 | 第13-14页 |
·酪素水解实验 | 第14页 |
·酪氨酸水解 | 第14页 |
·吲哚实验 | 第14-15页 |
·碳水化合物产酸实验 | 第15页 |
·苯丙氨酸脱氨实验 | 第15-16页 |
·乙酰甲基甲醇实验(v.p.实验) | 第16页 |
·柠檬酸盐实验 | 第16-17页 |
·硝酸盐实验 | 第17页 |
·耐盐性实验 | 第17页 |
·分子生物学测定 | 第17-19页 |
·菌株基因组提取 | 第17-18页 |
·利用PCR技术对待测菌株的16S rDNA基因进行扩增 | 第18-19页 |
·菌株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19页 |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9-23页 |
·菌株LZ-01的获得 | 第19页 |
·菌株LZ-01的杀线活性测定 | 第19-20页 |
·菌株LZ-01的杀线活性热稳定性分析 | 第20页 |
·菌株形态学鉴定结果 | 第20页 |
·生理生化测定结果 | 第20-21页 |
·分子生物学测定结果 | 第21-23页 |
·16S rDNA序列测定结果 | 第21-22页 |
·构建系统发育树 | 第22-23页 |
第2章 具有杀线活性细菌JS-02的鉴定及其所产蓝色素成分的研究 | 第23-3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8页 |
·主要材料及试剂 | 第23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3页 |
·实验方法 | 第23-28页 |
·菌种的分离和细菌滤液的杀线活性 | 第23-24页 |
·菌落形态观察 | 第24页 |
·分子生物学测定 | 第24-26页 |
·菌株基因组提取 | 第24-25页 |
·利用PCR技术对待测菌株的16S rDNA基因进行扩增 | 第25页 |
·菌株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25-26页 |
·菌株JS-02产色素条件的探索 | 第26页 |
·菌株JS-02在固体培养基上产色素条件的探索 | 第26页 |
·菌株JS-02在发酵液中产色素条件的探索 | 第26页 |
·菌株色素的粗提取 | 第26页 |
·菌株色素的分析 | 第26-28页 |
·蓝紫色素最大吸收峰的测取 | 第26页 |
·蓝紫色素组分的分析 | 第26-27页 |
·蓝紫色素组分的制备 | 第27页 |
·蓝紫色素氢谱的分析 | 第27-28页 |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8-35页 |
·菌株JS-02的分离和细菌滤液的杀线活性 | 第28页 |
·菌落形态观察结果 | 第28-29页 |
·菌株JS-02分子生物学测定结果 | 第29-31页 |
·16S rDNA序列测定结果 | 第29-30页 |
·构建系统发育树 | 第30-31页 |
·菌株JS-02产色素条件的探索 | 第31页 |
·菌株JS-02在固体培养基上产色素条件的探索 | 第31页 |
·菌株JS-02在发酵液中产色素条件的探索 | 第31页 |
·菌株色素的粗提取 | 第31页 |
·菌株色素的分析 | 第31-35页 |
·蓝紫色素最大吸收峰的测取结果 | 第31-32页 |
·蓝紫色素组分的分析 | 第32-33页 |
·蓝紫色素组分的制备 | 第33-34页 |
·蓝紫色素氢谱的分析 | 第34-35页 |
讨论 | 第35-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综述 | 第39-52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46-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