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本文课题背景 | 第11-12页 |
·本文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同类课题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3-14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5页 |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15-16页 |
·重点 | 第15-16页 |
·难点 | 第16页 |
·创新点 | 第16页 |
·本文各部分的简要内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湘西苗族服饰刺绣纹样之溯源 | 第18-36页 |
·湘西苗族背景概述 | 第18-20页 |
·苗族历史文化背景 | 第18-19页 |
·苗绣的作用与意义 | 第19-20页 |
·湘西苗族服饰刺绣 | 第20页 |
·湘西苗族服饰刺绣纹样的刺绣材料、工艺流程和工艺分类 | 第20-26页 |
·湘西苗族服饰刺绣的材料 | 第20-21页 |
·湘西苗族服饰刺绣的工艺流程 | 第21-22页 |
·湘西苗族服饰刺绣的工艺分类 | 第22-26页 |
·追溯湘西苗族服饰刺绣纹样之成因 | 第26-35页 |
·特殊的生存环境形成其滋生的土壤 | 第26-27页 |
·渊源的历史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 | 第27-30页 |
·神秘的民族信仰与风俗 | 第30-33页 |
·工艺手段的影响与扩展 | 第33-35页 |
·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围绕湘西苗族服饰刺绣纹样的载体分析其服饰分类及装饰题材 | 第36-44页 |
·湘西苗族服饰刺绣纹样的载体 | 第36-37页 |
·物质载体 | 第36页 |
·精神载体 | 第36-37页 |
·湘西苗族服饰的形式分类 | 第37-39页 |
·按应用来分——清秀大方的常装与繁富艳丽的盛装 | 第37-38页 |
·按性别来分——男装服饰与女装服饰 | 第38页 |
·按年龄阶段来分——老年服饰、青年服饰与少年服饰 | 第38-39页 |
·湘西苗族服饰刺绣纹样的题材内容 | 第39-42页 |
·图腾崇拜题材 | 第39-40页 |
·自然崇拜题材 | 第40-41页 |
·历史迁徙题材 | 第41-42页 |
·吉祥文化题材 | 第42页 |
·小结 | 第42-44页 |
第四章 湘西苗族服饰刺绣纹样的形式语言分析 | 第44-59页 |
·湘西苗族服饰刺绣纹样的构成符号、主要纹饰及分类 | 第44-51页 |
·纹样的构成符号 | 第44-46页 |
·湘西苗族服饰刺绣纹样的主要纹饰 | 第46-47页 |
·湘西苗族服饰刺绣纹样的分类 | 第47-51页 |
·湘西苗族服饰刺绣纹样的造型特点 | 第51-55页 |
·承传民族历史与文化 | 第51-52页 |
·湘西地域性特征的凸显 | 第52页 |
·文化和艺术的交流与互渗 | 第52-53页 |
·五彩艳丽的绣线彩衣 | 第53-54页 |
·寓意吉祥的造型符号 | 第54-55页 |
·湘西苗族服饰刺绣纹样的艺术形式规律 | 第55-57页 |
·嫁接与复合的共生 | 第55-56页 |
·自由与适形的构图 | 第56页 |
·对称与均衡的布局 | 第56-57页 |
·小结 | 第57-59页 |
第五章 湘西苗族服饰刺绣纹样的美学意蕴与艺术心理的诠释 | 第59-67页 |
·湘西苗族服饰刺绣纹样的美学意蕴阐释 | 第59-61页 |
·热情纯朴的自然之美 | 第59页 |
·饱满适形的繁富之美 | 第59-60页 |
·均衡对称的平和之美 | 第60页 |
·和谐交融的灵动之美 | 第60-61页 |
·湘西苗族服饰刺绣纹样题材之艺术心理的诠释 | 第61-65页 |
·福瑞庇佑的民族图腾——图腾崇拜 | 第61-62页 |
·缅怀远祖的恋祖情谊——祖先崇拜 | 第62-63页 |
·阴阳繁衍的美好生活向往——生殖崇拜 | 第63-64页 |
·喜庆吉祥的自然物象组合——意蕴吉祥 | 第64页 |
·热情奔放的浪漫主义情怀——民族精神 | 第64-65页 |
·小结 | 第65-67页 |
第六章 湘西苗族服饰刺绣纹样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 第67-79页 |
·湘西苗族服饰刺绣纹样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模式 | 第67-71页 |
·象征意蕴的表达 | 第67-68页 |
·形式结构的运用 | 第68-69页 |
·意形的完美并置 | 第69-71页 |
·湘西苗族服饰刺绣纹样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 第71-76页 |
·湘西苗族服饰刺绣纹样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 第71-75页 |
·湘西苗族服饰刺绣纹样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法则 | 第75-76页 |
·湘西苗族服饰刺绣纹样在现代设计领域的应用前景及反思 | 第76-78页 |
·小结 | 第78-79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3页 |
附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