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金属耐受菌的分离及吸附铅的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7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重金属污染概况 | 第11-14页 |
·重金属污染的特征 | 第11页 |
·重金属污染的来源 | 第11-12页 |
·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 第12-13页 |
·重金属污染的现状 | 第13-14页 |
·重金属污染的治理技术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化学法 | 第15-16页 |
·物理化学法 | 第16-17页 |
·生物法 | 第17页 |
·重金属耐受菌及生物吸附技术研究现状 | 第17-25页 |
·重金属耐受菌 | 第17-18页 |
·重金属生物吸附剂 | 第18-19页 |
·生物吸附影响因素 | 第19-21页 |
·生物吸附平衡模型 | 第21-23页 |
·生物吸附机理 | 第23-25页 |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25-27页 |
·研究目的 | 第25页 |
·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第二章 重金属耐受细菌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 第27-48页 |
·引言 | 第27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7-37页 |
·土壤样品 | 第27页 |
·培养基 | 第27-28页 |
·实验仪器 | 第28页 |
·实验方法 | 第28-37页 |
·分析方法 | 第37页 |
·重金属耐受细菌的分离纯化 | 第37页 |
·细菌鉴定及系统发育学分析 | 第37-45页 |
·菌落形态特征 | 第37-38页 |
·生理生化特性 | 第38-41页 |
·16S rDNA鉴定 | 第41-43页 |
·系统发育树 | 第43-45页 |
·最小抑菌浓度(MIC) | 第45页 |
·1/2MIC浓度菌落形态 | 第45-47页 |
·小结 | 第47-48页 |
第三章 重金属耐受细菌吸附Pb~(2+)的性能 | 第48-65页 |
·引言 | 第48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8-51页 |
·菌种 | 第48-49页 |
·培养基 | 第49页 |
·试剂 | 第49页 |
·实验仪器 | 第49页 |
·实验方法 | 第49-51页 |
·分析方法 | 第51页 |
·生物吸附剂对Pb~(2+)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51-54页 |
·细菌代谢活性 | 第51-53页 |
·细菌培养时间 | 第53-54页 |
·吸附性能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54-63页 |
·溶液pH值 | 第54-56页 |
·菌体用量 | 第56-57页 |
·温度 | 第57-59页 |
·时间 | 第59-60页 |
·Pb~(2+)浓度 | 第60-62页 |
·转速 | 第62-63页 |
·小结 | 第63-65页 |
第四章 重金属耐受细菌吸附Pb~(2+)的机理 | 第65-83页 |
·引言 | 第65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65-68页 |
·菌种 | 第65页 |
·培养基 | 第65-66页 |
·试剂 | 第66页 |
·实验仪器 | 第66页 |
·实验方法 | 第66-67页 |
·分析方法 | 第67-68页 |
·吸附动力学模型 | 第68-69页 |
·等温吸附模型 | 第69-70页 |
·吸附机理探讨 | 第70-81页 |
·形貌表征与元素组成 | 第70-73页 |
·配位作用机制 | 第73-81页 |
·小结 | 第81-8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83-86页 |
·结论 | 第83-84页 |
·建议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3页 |
致谢 | 第93-9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