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油气田开发设计与计算论文--采收率研究论文

川口油田刘渠区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4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8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8-10页
   ·研究思路第10-13页
     ·方法选取第10-13页
     ·技术路线第13页
   ·题目来源第13-14页
第二章 储层地质特征研究第14-31页
   ·地层对比与划分第14-19页
     ·地层简况第14-15页
     ·地层对比原则及标志层的确定第15-17页
     ·地层划分过程第17-18页
     ·地层划分结果第18-19页
   ·沉积相与沉积微相研究第19-26页
     ·区域沉积背景第19-20页
     ·刘渠区长 6~长 4+5 油层组沉积相研究第20-22页
     ·长 6~长 4+5 油层组主要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第22-26页
   ·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研究第26-28页
     ·沉积微相平面图的编制第26-27页
     ·沉积微相平面分布规律及砂体展布特征第27-28页
   ·储层基本特征研究第28-29页
     ·储层岩性特征第28-29页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第29页
     ·储层物性特征第29页
     ·储层分类及评价第29页
   ·油藏特征第29-31页
     ·流体性质第29-30页
     ·油层温度压力第30页
     ·油藏类型第30页
     ·油藏产能情况第30-31页
第三章 地质储量与剩余油储量计算第31-39页
   ·地质储量计算参数的确定第31-36页
     ·含油边界的确定第31-32页
     ·井网控制面积的确定第32-33页
     ·有效厚度的确定第33页
     ·有效孔隙度确定第33-34页
     ·含油饱和度的确定第34页
     ·单井控制面积内原油密度、体积系数的确定第34页
     ·有效储层下限标准第34-36页
   ·地质储量计算第36-39页
     ·计算单井控制地质储量第36-37页
     ·确定单井控制地质储量第37-38页
     ·油层组地质储量分析第38-39页
第四章 开发动态分析第39-45页
   ·研究区开发概况第39-41页
     ·勘探开发简况第39页
     ·井网井距调整简况第39-40页
     ·开发层系调整简况第40页
     ·油田注水开发历程第40-41页
   ·存水率第41-42页
   ·水驱指数第42-43页
   ·产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第43-45页
第五章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第45-61页
   ·储层三维地质建模第46-47页
     ·建模方法选取第46页
     ·建模思路与数据准备第46页
     ·储层随机建模流程第46-47页
   ·研究区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第47-53页
     ·岩相模型第47-51页
     ·孔隙度模型第51页
     ·渗透率模型第51-52页
     ·油水分布模型第52-53页
     ·储量计算与模型粗化第53页
   ·油藏数值模拟研究第53-57页
     ·研究区三维构造模型和属性模型第54-55页
     ·模型的初始化第55-57页
     ·开发生产历史拟合第57页
   ·剩余油分布规律与控制因素分析第57-61页
     ·层间剩余油分布特征第58-59页
     ·平面剩余油分布特征第59-60页
     ·控制剩余油分布的因素分析第60-61页
第六章 结论第61-62页
致谢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6页
附录第66-6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第69-70页
详细摘要第70-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合水庄一联合站防腐系统调整改造研究
下一篇:油井管材料液固两相流体冲刷腐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