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目录 | 第11-15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5-52页 |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第15-23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15-1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9-23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23-43页 |
一、国内对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的研究述评 | 第23-37页 |
二、国外对中国共产党“宣传”的研究述评 | 第37-39页 |
三、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39-43页 |
第三节 研究框架 | 第43-47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43-45页 |
二、框架安排和主要内容 | 第45-47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 | 第47-52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47-49页 |
二、创新与不足 | 第49-52页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理论分析 | 第52-81页 |
第一节 “宣传的时代”:国际视野与中国历程 | 第52-63页 |
一、由“中性”走向“贬义”:20世纪西方社会的“宣传” | 第53-56页 |
二、从“斗争”走向“僵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宣传” | 第56-59页 |
三、从“革命”走向“改革”:中国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宣传” | 第59-63页 |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宣传工作”的思想述要 | 第63-71页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宣传工作”的论述 | 第63-69页 |
二、列宁关于“宣传工作”的思想述要 | 第69-71页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概念的演变 | 第71-81页 |
一、“革命导向”:新中国成立前“宣传思想工作”相关概念的转换 | 第71-73页 |
二、“价值重塑”: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宣传思想工作”概念的演变 | 第73-76页 |
三、“凝聚共识”:改革开放以来“宣传工作”、“宣传思想工作”、“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演化 | 第76-81页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的内涵与动力机制分析 | 第81-96页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的内涵解析 | 第81-88页 |
一、增强宣传思想工作内容体系的阐释力 | 第82-83页 |
二、提升宣传思想工作表达方式的亲和力 | 第83-85页 |
三、把握宣传思想工作运行体制机制的转换力 | 第85-86页 |
四、保持宣传思想工作与外部环境的协调性 | 第86-88页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的动力机制分析 | 第88-96页 |
一、推动宣传思想工作转变是党面临执政考验的直接反应 | 第88-92页 |
二、推动宣传思想工作转变是实现社会主义阶段性目标的思想保证 | 第92-93页 |
三、推动宣传思想工作转变是社会历史环境变动的客观要求 | 第93-96页 |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前宣传思想工作的奠基与探索 | 第96-135页 |
第一节 1949年以前:以服务“革命”为导向的宣传思想工作 | 第96-99页 |
一、中共成立初期:“激发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 | 第96-97页 |
二、土地革命时期:“对内管理政治教育,对外发动群众斗争” | 第97-98页 |
三、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对共同思想进行联合,对敌对思想进行斗争” | 第98-99页 |
第二节 1949-1957:执政条件下“价值重塑型”宣传思想工作的奠基 | 第99-121页 |
一、“马列主义的思想原则”:宣传任务的“轴心” | 第101-105页 |
二、全民范围的“思想改造”: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形式 | 第105-109页 |
三、“整合——控制”型宣传机制:意识形态的“集中化”传输 | 第109-121页 |
第三节 1957-1978:以“阶级斗争”为导向的运动式宣传思想工作 | 第121-135页 |
一、宣传思想工作与阶级斗争“互强”的过程 | 第122-129页 |
二、“运动——混乱”型宣传机制 | 第129-135页 |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宣传思想工作的转变与调整 | 第135-199页 |
第一节 1978-1989:宣传思想工作的“转轨变型” | 第135-159页 |
一、宣传思想工作在“拨乱反正”中开启“转轨”之路 | 第135-138页 |
二、服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 | 第138-141页 |
三、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贯穿宣传思想工作的主线 | 第141-145页 |
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思想工作的新布局 | 第145-147页 |
五、宣传体制的改革与宣传媒介的现代化 | 第147-159页 |
第二节 1989-1992:全面反思和整顿时期的宣传思想工作 | 第159-173页 |
一、“政治风波”凸显宣传思想工作“极其重要的地位” | 第159-163页 |
二、摆脱“姓资姓社”的争论,宣传工作进一步解放思想 | 第163-166页 |
三、宣传思想工作“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 第166-168页 |
四、不搞大批判,促进思想理论健康发展 | 第168-170页 |
五、宣传思想战线坚持“团结、稳定、鼓劲”与“以正面宣传为主” | 第170-171页 |
六、加大改革开放宣传的分量,为经济建设“帮忙鼓劲” | 第171-173页 |
第三节 1992-2002:“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宣传思想工作 | 第173-188页 |
一、宣传思想工作调整与转变的历史背景 | 第173-174页 |
二、宣传思想工作基本理念与思路形成的过程 | 第174-177页 |
三、新闻宣传的理念提升与功能拓展 | 第177-180页 |
四、丰富和发展宣传思想工作的党性原则 | 第180-182页 |
五、对宣传媒介管理与经营的新思路 | 第182-188页 |
第四节 2002年以来:“以人为本”理念导向下宣传思想工作的创新 | 第188-199页 |
一、党的十六大以来宣传思想工作创新的总体进程 | 第189-193页 |
二、党的十六大以来宣传思想工作创新的重点突破 | 第193-199页 |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的基本路向 | 第199-241页 |
第一节 考察党的宣传思想工作转变历程所得到的启示 | 第199-214页 |
一、理性认识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的基本规律 | 第199-202页 |
二、理性认识宣传思想工作中执政党与宣传媒介的关系 | 第202-206页 |
三、理性认识宣传思想工作中体现党的意志与表达人民群众心声的关系 | 第206-210页 |
四、理性认识党的“宣传形象”与执政能力提高的关系 | 第210-214页 |
第二节 党的宣传思想工作转变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 | 第214-220页 |
一、国际国内形势对宣传思想工作提出新要求新期待 | 第215-217页 |
二、当前宣传思想工作转变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第217-220页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未来转变的路径选择 | 第220-241页 |
一、构建扎根中国实践的宣传话语体系 | 第221-225页 |
二、积极拓展宣传思想工作的辐射范围 | 第225-231页 |
三、切实改进宣传思想工作的方法手段 | 第231-235页 |
四、逐步完善宣传思想工作的体制机制 | 第235-241页 |
参考文献 | 第241-249页 |
致谢 | 第249-251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2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