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主要缩略语 | 第9-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24页 |
一、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西医研究概况 | 第10-12页 |
1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病因 | 第10页 |
2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病理表现 | 第10页 |
3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 第10-11页 |
4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治疗 | 第11-12页 |
5 总结 | 第12页 |
二、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中医学研究概况 | 第12-19页 |
1 古代文献相关记载 | 第12-13页 |
2 对于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3-15页 |
3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中医治疗 | 第15-19页 |
三、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粘连相关因素的研究概况 | 第19-24页 |
1 纤溶系统 | 第19-20页 |
2 间皮细胞 | 第20-21页 |
3 基质与金属蛋白酶 | 第21页 |
4 细胞因子及免疫相关分子 | 第21-24页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第24-36页 |
一、临床资料 | 第24-28页 |
1 病例来源 | 第24页 |
2 诊断标准 | 第24-25页 |
3 病例纳入标准 | 第25页 |
4 病例排除标准 | 第25页 |
5 中医证候、体征量化评分标准 | 第25-28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8-30页 |
1 研究设计 | 第28-29页 |
2 观察指标 | 第29页 |
3 随访 | 第29页 |
4 不良事件 | 第29页 |
5 疗效评定标准 | 第29-30页 |
6 安全性评价标准 | 第30页 |
7 统计处理 | 第30页 |
三、研究结果 | 第30-36页 |
1 一般资料 | 第30-31页 |
2 临床疗效 | 第31-32页 |
3 中医证候及局部体征积分变化 | 第32-34页 |
4 安全性评价 | 第34页 |
5 结论 | 第34-36页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36-42页 |
一、实验材料 | 第36页 |
1 实验动物 | 第36页 |
2 实验条件 | 第36页 |
3 实验试剂 | 第36页 |
4 主要实验仪器、实验器械及材料 | 第36页 |
5 实验药物 | 第36页 |
二、实验方法 | 第36-38页 |
1 混合菌悬液制备方法 | 第36-37页 |
2 分组方法 | 第37页 |
3 造模方法 | 第37页 |
4 给药方法 | 第37页 |
5 取材方法 | 第37-38页 |
6 组织匀浆制备方法 | 第38页 |
7 实验检测及观察指标 | 第38页 |
8 数据统计 | 第38页 |
三、实验结果 | 第38-42页 |
1 大鼠模型评价结果 | 第38-39页 |
2 实验大鼠行为学和组织形态学观察 | 第39页 |
3 实验各组大鼠指标检测结果 | 第39-42页 |
讨论 | 第42-48页 |
一、益气化瘀解毒方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气虚血瘀证的理论依据 | 第42-44页 |
1 气虚血瘀辨证论治思路 | 第42页 |
2 益气化瘀解毒方方药分析 | 第42-43页 |
3 益气化瘀方方药组成现代药理研究 | 第43-44页 |
二、动物模型的建立 | 第44-45页 |
1 实验动物的选择 | 第44页 |
2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动物模型制备研究 | 第44-45页 |
三、益气化瘀解毒方对盆腔粘连相关因子的影响 | 第45-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个人简历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