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桥矿业公司含硫全尾矿综合处理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2页 |
|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1页 |
| ·关键技术 | 第11-12页 |
| 第二章 新桥矿业公司基本概况 | 第12-16页 |
| ·新桥矿地理位置、交通及区域经济 | 第12-13页 |
| ·新桥矿生产现状 | 第13-14页 |
| ·开采现状简述 | 第14-15页 |
| ·矿区气象、水文概况 | 第15-16页 |
| 第三章 含硫全尾矿胶结充填可行性研究 | 第16-38页 |
| ·充填试验样品准备 | 第16-17页 |
| ·含硫全尾矿作为充填骨料的物化性能评价 | 第17-24页 |
| ·充填骨料物化性能分析 | 第17-20页 |
| ·全尾矿粘性测定 | 第20-23页 |
| ·全尾矿结块性 | 第23-24页 |
| ·全尾矿胶结充填初步评价 | 第24页 |
| ·水泥全尾矿胶结充填配比试验 | 第24-33页 |
| ·配比试验方案 | 第25页 |
| ·配比试验方法 | 第25-28页 |
| ·强度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28-30页 |
| ·水泥粉煤灰含硫全尾矿胶结作用机理 | 第30-33页 |
| ·特种固结材料全尾矿胶结充填试验 | 第33-34页 |
| ·全尾矿胶结充填方式选择 | 第34-38页 |
| ·候选方案技术指标 | 第34-35页 |
| ·材料来源比较 | 第35-36页 |
| ·技术比较 | 第36页 |
| ·经济比较 | 第36页 |
| ·全尾矿胶结充填方式确定 | 第36-38页 |
| 第四章 粘性高硫全尾矿胶结充填系统方案研究 | 第38-82页 |
| ·充填工作制度及充填材料消耗量 | 第38页 |
| ·全尾矿储存与输送工艺 | 第38-46页 |
| ·立式砂仓工艺 | 第39-40页 |
| ·卧式砂仓工艺 | 第40-45页 |
| ·全尾矿储存与输送工艺比较 | 第45-46页 |
| ·粘性全尾矿胶结充填工艺流程方案 | 第46-48页 |
| ·立式砂仓胶结充填工艺流程方案 | 第46-47页 |
| ·卧式砂仓胶结充填工艺流程方案 | 第47-48页 |
| ·充填制备站站址选择 | 第48-63页 |
| ·新桥矿当前充填系统评价 | 第48-50页 |
| ·当前充填系统改造或新建充填系统策略分析 | 第50页 |
| ·新建充填系统站址备选方案 | 第50-56页 |
| ·站址方案优选 | 第56-63页 |
| ·充填制备站工艺方案设计 | 第63-74页 |
| ·设计原则 | 第63页 |
| ·主要工程设施 | 第63-65页 |
| ·充填管道与充填钻孔 | 第65-66页 |
| ·主要设备选型 | 第66-67页 |
| ·总图方案设计 | 第67-70页 |
| ·井下管道输送系统方案设计 | 第70-74页 |
| ·投资与成本估算 | 第74页 |
| ·充填系统可靠性分析 | 第74-82页 |
| ·环境评价 | 第74-77页 |
| ·管道输送系统可靠性分析 | 第77-80页 |
| ·充填倍线过大时的处理措施 | 第80-82页 |
| 第五章 尾矿再利用经济模型 | 第82-87页 |
| ·尾矿开发利用经济评价原理 | 第82-84页 |
| ·盈亏平衡品位 | 第82-83页 |
| ·考虑基建投资贷款偿还的经济品位 | 第83-84页 |
| ·新桥矿尾矿再利用经济模型 | 第84-87页 |
| ·分析依据 | 第84-85页 |
| ·尾矿资源化临界品位测算 | 第85-87页 |
| 第六章 全尾矿干堆方案设计 | 第87-96页 |
| ·尾矿处理技术概况 | 第87-88页 |
| ·尾矿排放主要危害 | 第87页 |
| ·尾矿处理现状 | 第87-88页 |
| ·尾矿干堆技术的优越性 | 第88页 |
| ·新桥矿全尾矿干堆场地选择 | 第88-91页 |
| ·尾矿处理综合方案 | 第88-89页 |
| ·新桥矿临时干堆场场地选择 | 第89-91页 |
| ·临时干堆场方案设计 | 第91-96页 |
| ·干堆场方案设计参照法规 | 第91-92页 |
| ·干堆场总体方案 | 第92页 |
| ·干堆场水污染防治方案 | 第92-93页 |
| ·干堆场粉尘污染防治方案 | 第93-94页 |
| ·安全与工业卫生方案 | 第94-96页 |
| 第七章 结论 | 第96-98页 |
| 参考文献 | 第98-103页 |
| 致谢 | 第103-10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