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绪论 | 第11-17页 |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2-15页 |
·国外相关研究概述 | 第12-13页 |
·国内相关研究概述 | 第13-15页 |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 第15-16页 |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2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概述 | 第17-22页 |
·以发挥比较优势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 第17页 |
·以推动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 第17-19页 |
·均衡发展理论 | 第17页 |
·增长极理论 | 第17-18页 |
·二元经济增长理论 | 第18页 |
·梯度发展理论 | 第18页 |
·点轴开发理论 | 第18-19页 |
·以优化经济发展方式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 第19-22页 |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 第19页 |
·网络开发理论 | 第19-20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0页 |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 | 第20-21页 |
·科学发展观 | 第21-22页 |
3 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 | 第22-32页 |
·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系统分析 | 第22-24页 |
·基础支撑动力系统——县域经济发展的根基 | 第22-23页 |
·关键决定动力系统——县域经济发展的引擎 | 第23页 |
·引导优化动力系统——县域经济发展的杠杆 | 第23-24页 |
·县域经济动力系统影响作用机理分析 | 第24-28页 |
·基础支撑动力因素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24-25页 |
·关键决定动力因素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25-26页 |
·引导优化动力因素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26-28页 |
·不同动力机制作用形成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分析 | 第28-32页 |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结构 | 第28-29页 |
·不同动力机制作用对应的主要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分析 | 第29-32页 |
4 当阳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主要情况分析 | 第32-42页 |
·当阳市县域的基本情况 | 第32页 |
·当阳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的总体判断 | 第32-38页 |
·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 第32-33页 |
·工业经济加速发展 | 第33页 |
·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 第33-34页 |
·第三产业稳步发展 | 第34页 |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 第34-35页 |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 第35-36页 |
·人民生活极大改善 | 第36-37页 |
·发展活力显著增强 | 第37-38页 |
·当阳市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情况分析 | 第38-41页 |
·当阳市在湖北县域经济发展中所处的位置分析 | 第38-39页 |
·当阳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对比分析 | 第39-41页 |
·当阳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整体综合分析评价 | 第41-42页 |
5 当阳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 第42-47页 |
·当阳市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因素 | 第42-44页 |
·区位条件便利 | 第42页 |
·资源禀赋丰富 | 第42-43页 |
·产业基础雄厚 | 第43页 |
·人文环境优良 | 第43-44页 |
·当阳市域经济发展的阻碍因素 | 第44-47页 |
·运输瓶颈制约 | 第44页 |
·企业融资困难 | 第44-45页 |
·内驱动力不足 | 第45页 |
·环境质量下降 | 第45-47页 |
6 当阳市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战略路径选择 | 第47-51页 |
·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做大做强经济规模 | 第47-48页 |
·实施“开放富市”战略,拓展经济发展空间 | 第48页 |
·实施“创新立市”战略,增强持续发展后劲 | 第48-49页 |
·实施“特色活市”战略,大力推动错位发展 | 第49页 |
·实施“人才兴市”战略,提供强大智力支撑 | 第49页 |
·实施“法治安市”战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 第49-51页 |
7 加快当阳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51-58页 |
·继续解放思想,推动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 第51-52页 |
·突出真抓实干,推动务实发展 | 第51页 |
·注重质量效益,推动科学发展 | 第51页 |
·致力争先进位,推动跨越发展 | 第51-52页 |
·促进开放开发,推动开放发展 | 第52页 |
·优化发展环境,不断放大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基础支撑优势 | 第52-53页 |
·健全基础设施,创造硬环境“比较优势” | 第52-53页 |
·优化服务水平,打造软环境“绝对优势” | 第53页 |
·实施创新驱动,推动县域经济走上内生增长的发展之路 | 第53-55页 |
·强化创新意识,创新发展文化 | 第53-54页 |
·搭建创新平台,激发发展活力 | 第54页 |
·健全创新体系,推动自主创新 | 第54页 |
·培养创新人才,提供创新支撑 | 第54-55页 |
·坚持工业赶超,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 | 第55-56页 |
·优先发展工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 第55页 |
·培育支柱产业,重点发展骨干企业 | 第55-56页 |
·增强企业集聚,大力建设工业园区 | 第56页 |
·创建精品名牌,努力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 第56-58页 |
·实施精品名牌战略 | 第56页 |
·加速培育精品名牌 | 第56-57页 |
·发挥名牌带动效应 | 第57-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一、主要结论 | 第58页 |
二、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