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材论文

安徽野生菊属药用植物的形态与显微特征比较研究

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4页
1. 前言第14-18页
   ·研究现状第15-16页
     ·安徽野生菊属药用植物形态与生态环境相关研究第15页
     ·菊属植物叶与花的显微结构研究第15-16页
     ·不同分布区域野菊的植物形态、显微结构研究第16页
   ·存在的问题及拟开展的研究第16-18页
2. 研究方法第18-22页
   ·资源研究方法第18-19页
     ·分布区域调查第18页
     ·生态环境调查第18页
     ·植物学性状观察第18-19页
   ·显微特征研究方法第19-21页
     ·叶片表面第19页
     ·花序柄第19-20页
     ·总苞片第20页
     ·舌状花、管状花第20-21页
     ·花粉粒第21页
   ·数据处理第21页
   ·仪器与软件第21-22页
3. 安徽野生菊属药用植物资源研究第22-37页
   ·分布区域与生长环境调查研究第22-25页
     ·调查路线第22-23页
     ·结果第23-25页
     ·结论第25页
   ·植物形态观察研究第25-34页
     ·植株形态与高度差异大第25-27页
     ·叶片形态迥异第27-30页
     ·花序形态第30-34页
   ·讨论第34-37页
     ·安徽野生菊属药用植物的分布区域不同与适宜生长环境第34-35页
     ·安徽 5 种野生菊属药用植物形态差异第35页
     ·植物形态与生态环境相关第35-36页
     ·菊花脑分类问题第36-37页
4. 安徽野生菊属药用植物叶表面特征研究第37-46页
   ·非腺毛第37-39页
   ·腺毛第39-41页
   ·气孔第41-42页
   ·表皮细胞第42-43页
   ·讨论第43-46页
     ·毛茸特征有差异且与生态相关第43-44页
     ·气孔特征有差异并与生态相关第44页
     ·表皮细胞角质层特征有差异且与生态环境相关第44-45页
     ·表面特征与分类的关系第45-46页
5. 安徽野生菊属药用植物花序各组成部分显微特征研究第46-63页
   ·花序柄横切面观察第46-49页
   ·总苞的表面制片观察第49-52页
     ·野菊第49页
     ·岩香菊第49-50页
     ·菊花脑第50页
     ·毛华菊第50-51页
     ·紫花野菊第51-52页
   ·舌状花、管状花表面制片观察第52-58页
     ·部分种舌状花舌片上有非腺毛第52-53页
     ·管状花未见非腺毛,舌状花和管状花均有腺毛第53-58页
   ·花粉粒第58-60页
   ·讨论第60-63页
     ·菊属 5 种植物花序柄结构差异显著且与生态相关第60-61页
     ·花序总苞外层的非腺毛形态差异显著可作为重要鉴别点第61页
     ·花序各部分腺毛的差异体现在密度和大小上形态差异不明显第61-62页
     ·花粉粒超微形态与分类第62-63页
6. 不同分布区域野菊的植物形态与显微特征比较研究第63-88页
   ·营养器官形态观察第64-67页
     ·植株形态第64-66页
     ·叶片形态第66-67页
   ·生殖器官形态观察第67-69页
     ·头状花序大小第67页
     ·总苞形态第67-68页
     ·舌状花、管状花形态第68-69页
   ·叶表面显微特征观察第69-75页
     ·非腺毛第69-71页
     ·腺毛第71-73页
     ·气孔第73-74页
     ·表皮细胞第74-75页
   ·头状花序各组成部分显微特征观察第75-86页
     ·花序柄第75-77页
     ·总苞第77-80页
     ·舌状花与管状花第80-84页
     ·花粉粒第84-86页
   ·讨论第86-88页
     ·不同分布区域野菊营养器官形态与显微特征差异显著花序差异不明显第86页
     ·太和分布的野菊与岩香菊相似第86页
     ·天柱山分布的野菊与毛华菊相似第86页
     ·黄山分布的野菊部分与菊花脑相似,部分与紫花野菊相似第86-87页
     ·分布区域不同野菊植物形态与内部构造差异与生态环境相关性第87-88页
7. 结语与展望第88-91页
   ·结语第88-89页
     ·安徽野生菊属药用植物的分布区域及各种适宜生长环境第88页
     ·安徽野生菊属药用植物形态第88页
     ·叶下表面与花序各部分显微特征差异及与生态环境相关性第88-89页
     ·不同分布区域的野菊变化第89页
   ·展望第89-91页
     ·菊花脑分类问题第89页
     ·头状花序各部分从外到内微观形态的变化规律第89页
     ·野菊与同属其它种在共同分布区域存在过渡类型第89-90页
     ·关于菊属植物的亲缘关系第90-91页
参考文献第91-95页
综述第95-108页
 参考文献第104-108页
个人简介第10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08-109页
致谢第109页

论文共10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姜黄素类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其与DNA作用
下一篇:毫菊总黄酮药效学初步评价及其纳米制剂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