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罗布莎深钻绳索取心钻井液的研究与应用
作者简介 | 第1-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19页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钻井液研究状况与发展趋势 | 第15-17页 |
·国内外深井钻探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水基钻井液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6-17页 |
§1.3 关键问题的研究 | 第17-18页 |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研究目标 | 第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深部破碎地层钻孔护壁机理研究 | 第19-31页 |
§2.1 西藏罗布莎复杂地层瞰览 | 第19-21页 |
·区域地质 | 第19页 |
·区域地层 | 第19-20页 |
·区域构造 | 第20-21页 |
§2.2 破碎地层的特性分析 | 第21-22页 |
·罗布莎地层的破碎原因 | 第21-22页 |
·罗布莎橄榄岩蛇纹石化的原因 | 第22页 |
§2.3 破碎地层钻孔失稳的力学机理分析 | 第22-24页 |
·井壁应力分析 | 第23-24页 |
·孔壁失稳破坏的条件 | 第24页 |
§2.4 钻井液对井壁稳定的影响 | 第24-27页 |
·钻井液的密度对孔壁稳定的影响 | 第24-25页 |
·钻井液的液动压力对孔壁稳定的影响 | 第25-26页 |
·钻井液的失水量对孔壁稳定的影响 | 第26-27页 |
·钻井液的上返速度对孔壁稳定的影响 | 第27页 |
§2.5 钻井液护堵与水泥封固间的临界判据 | 第27-31页 |
·地层松散程度的量化界定 | 第27-29页 |
·临界判断模型 | 第29-31页 |
第三章 深部绳索取心钻井液特性分析 | 第31-50页 |
§3.1 绳索取心钻探的特点及问题 | 第31-33页 |
·绳索取心钻探的优点 | 第31-32页 |
·绳索取心钻探的合理使用范围 | 第32页 |
·绳索取心钻进遇到的问题 | 第32-33页 |
§3.2 绳索取心钻杆结垢及防垢 | 第33-34页 |
·内壁结垢 | 第33-34页 |
·防治结垢措施和钻井液性能要求 | 第34页 |
§3.3 钻井液润滑机理及方法 | 第34-40页 |
·乳状液润滑剂的组分与配方 | 第34-35页 |
·表面活性剂的乳化机理 | 第35-37页 |
·润滑剂的润滑机理 | 第37-38页 |
·乳状液的破乳 | 第38-40页 |
§3.4 钻井液压耗模型研究 | 第40-49页 |
·钻杆内流体压力损失计算 | 第40-44页 |
·环空压力损失计算 | 第44-46页 |
·matlab验算模型 | 第46-49页 |
§3.5 携粉与钻孔净化 | 第49-50页 |
·井眼净化基本理论 | 第49页 |
·钻屑的下沉速度 | 第49-50页 |
第四章 西藏罗布莎绳钻钻井液现场应用及评价 | 第50-59页 |
§4.1 深部探测罗布莎科钻工程概况 | 第50-51页 |
§4.2 钻井液设计 | 第51-53页 |
·现场钻井液使用情况 | 第51-52页 |
·现场钻井液存在的问题 | 第52-53页 |
§4.3 钻井液组分研究 | 第53-56页 |
·PAC-HV的性能及作用机理研究 | 第53-54页 |
·SPNH的性能及作用机理研究 | 第54-55页 |
·磺化沥青(FT-1)的性能及作用机理研究 | 第55页 |
·SMP-1的性能及作用机理研究 | 第55-56页 |
§4.4 聚乙烯醇钻井液稳定井壁机理 | 第56-59页 |
·聚乙烯醇的性能 | 第56页 |
·聚乙烯醇的钻井液性能 | 第56-58页 |
·聚乙烯醇钻井液稳定井壁作用 | 第58-59页 |
第五章 深钻绳索取心钻井液配方的研发 | 第59-72页 |
§5.1 材料优选 | 第59-63页 |
·聚乙烯醇加量的确定 | 第59-61页 |
·提粘剂的优选 | 第61-62页 |
·降失水剂的优选 | 第62页 |
·润滑剂的优选 | 第62-63页 |
§5.2 实验材料的最优加量实验 | 第63-64页 |
§5.3 深钻绳索取心钻井液配方基础实验 | 第64页 |
§5.4 PVA钻井液的护壁效果评价实验 | 第64-68页 |
·浸泡实验 | 第64-66页 |
·页岩回收率实验 | 第66页 |
·高温高压线膨胀实验 | 第66-68页 |
§5.5 除渣效果实验 | 第68-70页 |
§5.6 工程应用提示 | 第70-72页 |
·现场配置要求 | 第70页 |
·施工工艺 | 第70页 |
·钻井液成本计算 | 第70-72页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第72-74页 |
§6.1 结论 | 第72页 |
§6.2 主要创新 | 第72-73页 |
§6.3 论文不足与进一步研究思路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