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4页 |
·课题综述 | 第12-15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课题的研究范围 | 第13-14页 |
·相关概念阐释 | 第14-15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6-20页 |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6-17页 |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7-20页 |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20-22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研究框架 | 第22-24页 |
第2章 基于湿地特征的大庆市住宅适应性设计基础解析 | 第24-45页 |
·大庆市湿地及其资源概述 | 第24-30页 |
·大庆市湿地概况 | 第24-27页 |
·大庆市的气候特征 | 第27-29页 |
·大庆市湿地的潜在资源 | 第29-30页 |
·大庆湿地特征对气候的影响 | 第30-32页 |
·湿地特征对风的影响 | 第30页 |
·湿地特征对光的影响 | 第30-31页 |
·湿地特征对温湿度的影响 | 第31-32页 |
·当前大庆市住宅设计存在的问题 | 第32-37页 |
·规划设计对湿地气候的适应性不够重视 | 第32-34页 |
·单体设计对湿地气候的适应性缺乏关注 | 第34-35页 |
·技术设计对湿地资源的适应性被忽视 | 第35-37页 |
·基于湿地特征的大庆市住宅适应性设计的理论基础 | 第37-42页 |
·生态建筑学 | 第37页 |
·气候设计理论 | 第37-38页 |
·适应性理论 | 第38-42页 |
·基于湿地特征的大庆市住宅适应性设计的着眼点 | 第42-44页 |
·规划设计适应湿地气候 | 第42-43页 |
·单体设计适应湿地气候 | 第43页 |
·技术设计适应湿地资源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3章 基于湿地特征的大庆市住宅适应性设计思路 | 第45-61页 |
·规划设计对湿地气候的适应 | 第45-51页 |
·规划设计对湿地风环境的适应 | 第45-48页 |
·规划设计对湿地光环境的适应 | 第48-50页 |
·规划设计对湿地温度的适应 | 第50-51页 |
·单体设计对湿地气候的适应 | 第51-58页 |
·单体设计对湿地风环境的适应 | 第52-53页 |
·单体设计对湿地光环境的适应 | 第53-56页 |
·单体设计对湿地温度的适应 | 第56-58页 |
·技术设计对湿地资源的适应 | 第58-60页 |
·利用湿地的水资源过滤污水的技术 | 第58-59页 |
·运用湿地植物的建筑材料 | 第59页 |
·应用适应湿地地热能的采暖技术 | 第59-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4章 基于湿地特征的大庆市住宅适应性设计策略及应用 | 第61-93页 |
·规划设计的湿地气候适应性策略 | 第61-68页 |
·住宅建筑微气候的改善与湿地环境保护 | 第61-63页 |
·湿地周边不同区位规划的应对措施 | 第63-64页 |
·适应湿地风环境的住宅建筑群落排列布局 | 第64-65页 |
·适应湿地冬季气候的景观环境设计 | 第65-68页 |
·单体设计的湿地气候适应性策略 | 第68-77页 |
·入口对湿地气温的适应 | 第68-69页 |
·色彩对湿地光环境的适应 | 第69-71页 |
·门窗对湿地热环境的适应 | 第71-75页 |
·屋顶对湿地风环境与热环境的适应 | 第75-77页 |
·技术设计对湿地资源的适应性策略 | 第77-82页 |
·利用芦苇垫过滤雨水 | 第77-78页 |
·应用当地芦苇生产建筑保温材料 | 第78-80页 |
·运用丰富的地热能采暖 | 第80-82页 |
·设计策略的应用 | 第82-92页 |
·规划设计策略的应用 | 第82-85页 |
·单体设计策略的应用 | 第85-89页 |
·技术设计策略的应用与展望 | 第89-92页 |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结论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8页 |
附录 | 第98-9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9-101页 |
致谢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