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区贫困人口脱贫问题研究--以榆林市为例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6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1-14页 |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1-13页 |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3-14页 |
|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4页 |
|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贫困与反贫困的相关理论 | 第16-22页 |
| ·“贫困”内涵的演进 | 第16-17页 |
| ·物质贫困 | 第16页 |
| ·“能力”贫困 | 第16页 |
| ·“社会排斥”视角下的贫困内涵 | 第16-17页 |
| ·贫困产生机制的相关理论 | 第17-18页 |
| ·马克思的贫困论 | 第17页 |
| ·经济增长视角下的贫困理论 | 第17-18页 |
| ·反贫困战略理论模型 | 第18-20页 |
| ·平衡增长模型 | 第19页 |
| ·钱纳里的发展模型 | 第19-20页 |
| ·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 第20页 |
| ·贫困的衡量标准和测量方法 | 第20-22页 |
| ·贫困的衡量标准 | 第20页 |
| ·贫困的测量方法 | 第20-22页 |
| 第三章 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现状分析 | 第22-29页 |
| ·贫困区域基本情况 | 第22-23页 |
| ·贫困区域划定 | 第22页 |
| ·贫困地区自然地理概况 | 第22-23页 |
| ·社会经济状况 | 第23页 |
| ·贫困状况及特征分析 | 第23-24页 |
| ·贫困状况分析 | 第23-24页 |
| ·贫困特征分析 | 第24页 |
| ·革命老区贫困的原因剖析 | 第24-29页 |
| ·历史原因深远 | 第25页 |
| ·自然环境恶劣 | 第25-26页 |
| ·经济发展缓慢 | 第26-27页 |
| ·劳动力资源不足 | 第27页 |
| ·社会服务滞后 | 第27-29页 |
| 第四章 贫困效应的分析—基于自然环境视角 | 第29-34页 |
| ·实证研究设计 | 第29-30页 |
| ·模型确定 | 第29页 |
| ·指标选择 | 第29-30页 |
| ·数据来源 | 第30页 |
| ·实证分析过程 | 第30-31页 |
| ·分析结果解释 | 第31-34页 |
| 第五章 革命老区脱贫问题的新思路及规划 | 第34-42页 |
| ·革命老区脱贫规划基本原则 | 第34页 |
| ·革命老区脱贫规划目标任务 | 第34-35页 |
| ·革命老区脱贫规划项目内容 | 第35-38页 |
| ·特色产业示范区及其龙头企业建设项目 | 第35-36页 |
| ·贫困村扶贫开发基础设施示范建设项目 | 第36-37页 |
| ·贫困户能力建设扶贫开发项目 | 第37页 |
| ·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科技扶贫培训基地项目 | 第37-38页 |
| ·榆林革命老区村扶贫开发专项建设项目 | 第38页 |
| ·革命老区脱贫规划资金预算 | 第38页 |
| ·革命老区脱贫规划保障措施 | 第38-42页 |
| ·资金保障 | 第38-39页 |
| ·项目整合保障 | 第39-40页 |
| ·规划实施保障 | 第40-42页 |
| 第六章 案例分析: 定边县白于山片区扶贫问题 | 第42-48页 |
| ·白于山区基本概况 | 第42-43页 |
| ·脱贫方式——移民搬迁 | 第43-44页 |
| ·有利条件分析 | 第43-44页 |
| ·现实环境分析 | 第44页 |
| ·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难点 | 第44-45页 |
| ·白于山区移民搬迁的总体思路和措施 | 第45-47页 |
| ·白于山区移民搬迁成效分析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
| 作者简介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