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6页 |
·作物杂种优势 | 第11-14页 |
·杂种优势利用简史 | 第11页 |
·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现状 | 第11-12页 |
·农作物杂种优势的表现和特点 | 第12-13页 |
·杂种优势的遗传学解释 | 第13-14页 |
·小麦杂种优势 | 第14-18页 |
·杂交小麦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小麦杂种优势的利用途径 | 第16-18页 |
·光温敏雄性不育小麦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光温敏雄性不育小麦的选育 | 第18-19页 |
·光温敏雄性不育小麦的类型 | 第19-20页 |
·光温敏雄性不育小麦的恢复性 | 第20页 |
·光温敏雄性不育小麦杂种优势利用 | 第20-21页 |
·光温敏雄性不育小麦的应用 | 第21页 |
·植物内源激素与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 第21-25页 |
·生长素 | 第22页 |
·赤霉素 | 第22-23页 |
·细胞分裂素 | 第23页 |
·脱落酸 | 第23-24页 |
·乙烯 | 第24页 |
·激素的平衡与雄性不育 | 第24-25页 |
·本研究的意义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小麦温光敏雄性不育系 BNS 育性恢复性测定 | 第26-29页 |
·材料 | 第26页 |
·方法 | 第26页 |
·配置组合 | 第26页 |
·数据调查 | 第26页 |
·统计分析 | 第2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6-28页 |
·讨论 | 第28-29页 |
第三章 BNS 杂交 F_1代主要农艺性状杂种优势分析 | 第29-32页 |
·材料 | 第29页 |
·方法 | 第29-30页 |
·配置组合 | 第29页 |
·性状调查 | 第29-30页 |
·统计分析 | 第3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0-31页 |
·讨论 | 第31-32页 |
第四章 BNS 育性转换与幼穗中内源激素含量关系的研究 | 第32-37页 |
·材料与处理 | 第32-33页 |
·材料 | 第32页 |
·试验方法 | 第32页 |
·取材方法 | 第32-33页 |
·实验方法 | 第3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3-35页 |
·BNS 的育性表现 | 第33页 |
·吲哚乙酸(IAA)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33-34页 |
·脱落酸(ABA)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34-35页 |
·赤霉素(GA_3)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35页 |
·玉米素核苷(ZR)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35页 |
·讨论 | 第35-37页 |
·IAA 与 BNS 育性 | 第35页 |
·ABA 与 BNS 育性 | 第35-36页 |
·GA_3与 BNS 育性 | 第36页 |
·ZR 与 BNS 育性 | 第36-37页 |
第五章 BNS 育性转换与幼穗中内源激素平衡关系的研究 | 第37-40页 |
·材料与处理 | 第37页 |
·材料 | 第37页 |
·试验方法 | 第37页 |
·取材方法 | 第37页 |
·实验方法 | 第37-3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8-39页 |
·生长素(IAA)与脱落酸(ABA)比值变化 | 第38页 |
·生长素(IAA)与赤霉素(GA_3)比值变化 | 第38-39页 |
·生长素(IAA)与玉米素核苷(ZR)比值变化 | 第39页 |
·脱落酸(ABA)与赤霉素(GA_3)比值变化 | 第39页 |
·讨论 | 第39-40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作者简介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