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3-23页 |
·立题背景 | 第13-14页 |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4-21页 |
·国内外碳足迹的研究进展 | 第14-20页 |
·国内外农业碳足迹的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3-26页 |
·试验点的概况 | 第23页 |
·实验设计 | 第23-24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24-25页 |
·土壤呼吸通量的测定 | 第24页 |
·土壤温度和水分的测定 | 第24-25页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农田生产过程的碳足迹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 第26-30页 |
·农田生产过程的碳足迹的基本原理 | 第26-27页 |
·农田生产过程的碳足迹计算 | 第27-30页 |
·碳吸收 | 第27页 |
·直接碳排放 | 第27-28页 |
·间接碳排放 | 第28页 |
·隐含碳排放 | 第28页 |
·废弃物碳排放量 | 第28-29页 |
·碳抵消 | 第29-30页 |
第四章 麦玉轮作模式的碳足迹分析 | 第30-43页 |
·碳吸收 | 第30-32页 |
·夏玉米生长过程中的碳吸收 | 第30-31页 |
·冬小麦生长过程中的碳吸收 | 第31页 |
·夏玉米-冬小麦整个生长过程中的碳吸收 | 第31-32页 |
·麦玉轮作模式下不同处理土壤 CO_2排放量及其与土壤水热关系分析 | 第32-39页 |
·麦玉轮作模式下不同处理的土壤 CO_2 排放量 | 第32-35页 |
·麦玉轮作模式下不同处理的温度变化规律 | 第35-37页 |
·不同处理不同深度的水分变化规律 | 第37-39页 |
·麦玉轮作模式下不同处理土壤 N_2O 排放量 | 第39-40页 |
·麦玉轮作模式下不同处理产生的间接碳排放 | 第40页 |
·麦玉轮作模式下不同处理产生的隐含碳排放 | 第40-41页 |
·麦玉轮作模式下不同处理产生的农业废弃物的碳排放 | 第41页 |
·麦玉轮作模式下不同处理产生的碳抵消 | 第41-42页 |
·麦玉轮作模式下的碳足迹分析 | 第42-43页 |
第五章 玉米-油菜轮作模式的碳足迹分析 | 第43-55页 |
·碳吸收 | 第43-46页 |
·夏玉米生长过程中的碳吸收 | 第43-44页 |
·冬油菜生长过程中的碳吸收 | 第44-45页 |
·夏玉米-冬油菜整个生长过程中的碳吸收 | 第45-46页 |
·夏玉米—冬油菜轮作模式下不同处理土壤 CO_2排放量及其土壤水热变化 | 第46-52页 |
·夏玉米—冬油菜轮作模式下不同处理的土壤 CO_2排放量 | 第46-49页 |
·夏玉米-冬油菜轮作模式不同处理的温度变化规律 | 第49-50页 |
·夏玉米-冬油菜轮作模式下不同处理不同深度的水分变化规律 | 第50-52页 |
·夏玉米-冬油菜轮作模式下不同处理土壤 N_2O 排放量 | 第52页 |
·夏玉米-冬油菜轮作模式下不同处理产生的间接碳排放 | 第52页 |
·夏玉米-冬油菜模式下不同处理产生的隐含碳排放 | 第52-53页 |
·夏玉米-冬油菜模式下不同处理产生的农业废弃物的碳排放 | 第53页 |
·玉米-油菜轮作模式下不同处理产生的碳抵消 | 第53-54页 |
·夏玉米-冬油菜轮作模式下的碳足迹分析 | 第54-5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5-61页 |
·结论 | 第55-58页 |
·碳吸收 | 第55页 |
·土壤 CO_2通量变化 | 第55-56页 |
·不同轮作模式下土壤温度的变化趋势 | 第56页 |
·不同轮作模式下土壤水分的变化趋势 | 第56-57页 |
·不同轮作模式下不同处理土壤 N_2O 排放量 | 第57页 |
·不同轮作模式下不同处理隐含碳排放 | 第57页 |
·不同轮作模式下农业废弃物碳排放 | 第57页 |
·不同轮作模式下的碳足迹 | 第57-58页 |
·讨论 | 第58-61页 |
·碳吸收 | 第58页 |
·土壤呼吸通量的季节变化 | 第58-59页 |
·不同轮作模式下土壤温度的变化趋势 | 第59页 |
·不同轮作模式下土壤水分的变化趋势 | 第59页 |
·不同轮作模式下土壤 N_2O 排放量 | 第59-60页 |
·不同轮作模式下的碳足迹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作者简介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