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塞尔的现象学时间观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前言 | 第9-12页 |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 第9页 |
(二)研究现状分析 | 第9-11页 |
(三)文本依据与写作思路 | 第11-12页 |
一、胡塞尔之前的传统时间观 | 第12-19页 |
(一)亚里士多德的时间观 | 第12-14页 |
1. 时间的本质 | 第12-13页 |
2. 时间的存在性与无限性 | 第13-14页 |
(二)奥古斯丁的时间观 | 第14-16页 |
1. 时间的存在性 | 第14-15页 |
2. 时间作为心灵的延展 | 第15-16页 |
(三)康德的时间理论 | 第16-19页 |
1 . 时间的形而上学阐明 | 第16-17页 |
2 . 时间的先验阐明 | 第17-19页 |
二、胡塞尔现象学时间观的准备性分析 | 第19-25页 |
(一)排斥客观时间 | 第19-20页 |
(二)胡塞尔对布伦塔诺时间起源学说的批判 | 第20-23页 |
1. 何谓时间起源 | 第20-21页 |
2. 布伦塔诺的“原初联想”学说 | 第21-22页 |
3. 胡塞尔的批判 | 第22-23页 |
(三)胡塞尔对迈农理论的批判 | 第23-25页 |
三、个体时间对象构造的三重视域 | 第25-34页 |
(一)原印象 | 第25-27页 |
(二)滞留 | 第27-30页 |
1. 滞留与感知的关系 | 第28-29页 |
2. 滞留与再回忆的区别 | 第29-30页 |
(三)前摄 | 第30-34页 |
1. 内时间意识讲座中的前摄分析 | 第30-31页 |
2. 贝尔瑙文稿中的前摄研究 | 第31-34页 |
四、绝对意识流的构造 | 第34-43页 |
(一)绝对意识流的特点 | 第34-36页 |
(二)绝对意识流的构造过程 | 第36-39页 |
1. 相即感知是否可能 | 第36-38页 |
2. 绝对意识流如何被构造 | 第38-39页 |
(三)原意识与后反思的关系 | 第39-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