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录 | 第9-11页 |
CONTENT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4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含铀废水的常规处理方法 | 第14-18页 |
·蒸发法 | 第14-15页 |
·化学沉淀法 | 第15-16页 |
·离子交换法 | 第16页 |
·微生物吸附法 | 第16-17页 |
·植物修复法 | 第17-18页 |
·零价铁处理废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纳米级零价铁处理废水的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研究内容和目标 | 第21-22页 |
·选题思路和创新之处 | 第22-23页 |
·选题思路 | 第22页 |
·创新之处 | 第22-23页 |
·研究设计技术路线图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4-30页 |
·实验材料和试剂 | 第24-25页 |
·实验主要的仪器 | 第25页 |
·实验方法 | 第25-26页 |
·分析方法 | 第26-30页 |
·溶液中 U(Ⅵ)的测定方法 | 第26-29页 |
·固体分析表征 | 第29-30页 |
第三章 纳米铁去除水中铀的正交试验研究 | 第30-39页 |
·概述 | 第30页 |
·试验目的和指标 | 第30页 |
·因素和水平的选定 | 第30-31页 |
·正交表的选用(实验方案的安排) | 第31-32页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2-37页 |
·极差分析 | 第33-35页 |
·方差分析法 | 第35-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四章 共存离子对纳米零价铁去除铀的影响研究 | 第39-4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9-40页 |
·实验材料 | 第39页 |
·实验仪器 | 第39页 |
·实验方法 | 第39-40页 |
·共存阳离子对纳米零价铁去除铀效果的影响 | 第40-42页 |
·共存阴离子对纳米零价铁去除铀效果的影响 | 第42-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吸附动力学以及等温线研究 | 第44-52页 |
·吸附动力学研究 | 第44-48页 |
·吸附动力学模型 | 第44-45页 |
·吸附动力学分析 | 第45-48页 |
·吸附等温线研究 | 第48-51页 |
·吸附平衡方程 | 第48-49页 |
·吸附等温线分析 | 第49-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六章 纳米零价铁去除铀的机理分析 | 第52-57页 |
·纳米零价铁的表征 | 第52-53页 |
·扫描电镜分析 | 第53-54页 |
·X 射线衍射分析 | 第54页 |
·反应机制探讨 | 第54-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七章 纳米零价铁处理某矿山废水的试验研究 | 第57-62页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57页 |
·实验材料 | 第57页 |
·实验方法 | 第57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7-60页 |
·pH 值对纳米铁处理实际废水的影响 | 第58页 |
·纳米铁投加量对处理实际废水的影响 | 第58-59页 |
·反应时间对处理实际废水的影响 | 第59-60页 |
·纳米零价铁处理含铀废水的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 | 第60-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八章 纳米铁同时去除铀矿山废水中铀及其他重金属研究 | 第62-6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2-63页 |
·主要实验材料 | 第62页 |
·实验仪器 | 第62-63页 |
·实验方法 | 第63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3-68页 |
·pH 的变化 | 第63-64页 |
·铀及其他金属元素的浓度变化 | 第64-68页 |
·纳米零价铁同时去除其它重金属的机制分析 | 第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9-73页 |
·结论 | 第69-71页 |
·建议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