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人工种茎的组织培养优化与栽培及半夏子芽发生研究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0页 |
1 半夏需求的发展概况 | 第11-12页 |
·半夏的市场需求现状 | 第11页 |
·半夏的产量变化趋势 | 第11-12页 |
·半夏的栽培现况 | 第12页 |
2 半夏繁殖方式研究 | 第12-13页 |
·半夏的有性繁殖 | 第12-13页 |
·半夏无性繁殖研究 | 第13页 |
3 半夏组织培养的研究概况 | 第13-16页 |
·半夏的组织培养快繁 | 第14页 |
·半夏悬浮培养的利用 | 第14-16页 |
4 半夏病毒研究概况 | 第16-18页 |
4 .1半夏病毒危害研究 | 第16-17页 |
·半夏病毒的检测 | 第17页 |
·半夏病毒的传播 | 第17-18页 |
·半夏脱毒技术研究现状 | 第18页 |
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半夏人工种茎组织培养的优化 | 第20-2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3页 |
·材料 | 第20-21页 |
·材料的采集 | 第20页 |
·主要器材 | 第20页 |
·主要化学试剂 | 第20-21页 |
·方法 | 第21-23页 |
·灭菌方式与培养条件 | 第21页 |
·半夏人工种茎的培养 | 第21-2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3-27页 |
·激素对人工种茎发生的影响 | 第23-24页 |
·半夏愈伤组织悬浮扩繁培养 | 第24-26页 |
·悬浮培养微块茎 | 第26页 |
·扩繁愈伤组织人工种茎的形成 | 第26-27页 |
3 讨论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半夏人工种茎的栽培 | 第29-3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1页 |
·材料 | 第29页 |
·供试种茎 | 第29页 |
·主要器材 | 第29页 |
·主要试剂 | 第29页 |
·方法 | 第29-31页 |
·半夏无菌苗及人工种茎盆栽比较 | 第29-30页 |
·半夏"3414"施肥盆栽试验比较 | 第30-3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8页 |
·半夏人工种茎与无菌苗盆栽比较 | 第31-36页 |
·生长状况研究 | 第31-32页 |
·物质积累动态研究 | 第32-34页 |
·碳水化合物动态变化研究 | 第34-35页 |
·叶绿素含量变化研究 | 第35-36页 |
·半夏"3414"肥料实验 | 第36-38页 |
3 讨论 | 第38-39页 |
第四章 半夏子芽的增殖 | 第39-5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2页 |
·材料 | 第39页 |
·材料的采集 | 第39页 |
·试验器材 | 第39页 |
·试验试剂 | 第39页 |
·方法 | 第39-42页 |
·半夏块茎田间子芽产生的研究 | 第39-40页 |
·半夏子芽的室内发生 | 第40-42页 |
·半夏子芽的性状测定 | 第4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2-52页 |
·子芽的自然发生 | 第42-43页 |
·半夏子芽的发生 | 第43-49页 |
·室内不同创伤方法对半夏块茎产生子芽影响研究 | 第43-44页 |
·半夏块茎横切处理产子芽的结果 | 第44-46页 |
·半夏块茎中部小块放置方向对产子芽的影响 | 第46页 |
·不同基质及含水量对半夏中部小块产子芽的影响 | 第46-47页 |
·激素对半夏块茎的中部小块子芽产生的影响 | 第47页 |
·半夏块茎的中部小块再切及划切处理子芽产生的影响 | 第47-48页 |
·不同直径的半夏块茎中部小块子芽产生的影响 | 第48-49页 |
·半夏块茎横切组织石蜡切片显微观察 | 第49页 |
·半夏子芽的性状测定 | 第49-52页 |
·半夏块茎产子芽的单粒直径、单粒重次数分布研究 | 第49-51页 |
·半夏子芽的发芽率 | 第51页 |
·半夏顶芽切芽繁殖的发芽率 | 第51-52页 |
3 讨论 | 第52-55页 |
·半夏子芽自然发生 | 第52-53页 |
·半夏子芽的室内诱导 | 第53-54页 |
·子芽性状的测定 | 第54-55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