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连饮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肝胃郁热证的临床疗效观察
| 提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目录 | 第6-8页 |
| 引言 | 第8-10页 |
| 临床研究 | 第10-21页 |
| 一、 诊断标准 | 第10-12页 |
| (一)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0-11页 |
| (二) 中医诊断标准 | 第11-12页 |
| 二、 病例纳入、排除及剔除标准 | 第12页 |
| (一) 纳入标准 | 第12页 |
| (二) 排除标准 | 第12页 |
| (三) 剔除、脱落标准 | 第12页 |
| 三、 观察方法 | 第12-13页 |
| (一) 检查仪器 | 第12页 |
| (二) 胃镜下指标 | 第12页 |
| (三) 观察方法 | 第12-13页 |
| 四、 病例来源 | 第13页 |
| 五、 统计学处理 | 第13页 |
| 六、 治疗方法 | 第13-14页 |
| (一) 治疗药物 | 第13-14页 |
| (二) 治疗方案 | 第14页 |
| 七、 观察指标 | 第14页 |
| (一) 一般检查项目 | 第14页 |
| (二) 疗效性观察 | 第14页 |
| 八、 疗效评定标准 | 第14-15页 |
| (一)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 第14-15页 |
| (二) 复发评定疗效方案 | 第15页 |
| 九、 研究结果 | 第15-21页 |
| (一) 一般资料 | 第15-17页 |
| (二) 中医证候疗效 | 第17-19页 |
| (三) 不良事件和反应报告 | 第19-21页 |
| 讨论 | 第21-38页 |
| 一、 西医本病的认识 | 第21-30页 |
| (一)发病机制 | 第21-24页 |
| (二) 诊断要点 | 第24-27页 |
| (三) 西医治疗 | 第27-30页 |
| 二、 传统中医对本病的认识 | 第30页 |
| 三、 病因病机的探讨 | 第30-32页 |
| (一) 各脏腑之间的病理演变关系 | 第31页 |
| (二) 肝气犯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 第31-32页 |
| (三) 脾胃虚弱 | 第32页 |
| 四、 中医对本病治则治法的讨论 | 第32-33页 |
| (一) 以健脾和胃治本 | 第32页 |
| (二) 以疏肝理气通络降逆为表 | 第32-33页 |
| (三) 治疗后调养 | 第33页 |
| 五、 柴连饮组方分析 | 第33-38页 |
| (一) 对本方剂中君、臣诸药的传统中医认识 | 第33-34页 |
| (二) 部分中药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 第34-35页 |
| (三) 对疗效机理探讨 | 第35-38页 |
| 结语 | 第38-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5页 |
| 综述 | 第45-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 附录 | 第51-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
| 附件 | 第59-63页 |
| 详细摘要 | 第63-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