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民法论文--知识产权论文--商标法论文

初始兴趣混淆理论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引言第10-12页
第一章 初始兴趣混淆理论溯源探析第12-17页
 第一节 新型商标侵权行为中混淆时间的扩张第12-13页
 第二节 初始兴趣混淆理论的产生第13-15页
 第三节 初始兴趣混淆理论的发展第15-17页
  一、 初始兴趣混淆理论在传统环境下的发展第15页
  二、 初始兴趣混淆理论向网络环境中的扩张第15-17页
第二章 初始兴趣混淆理论的正当性第17-23页
 第一节 商标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适用争论第17-18页
 第二节 初始兴趣混淆理论的价值基础第18-21页
  一、 商标的功能第18-19页
  二、 商标法的立法目的第19-20页
  三、 商标专用权的范围第20页
  四、 初始兴趣混淆的损害结果第20-21页
 第三节 初始兴趣混淆理论的合理解读第21-23页
第三章 初始兴趣混淆理论的适用第23-39页
 第一节 基于初始兴趣混淆理论的商标侵权认定规则概述第23-24页
 第二节 “商业性使用”的认定第24-26页
 第三节 造成“初始兴趣混淆可能性”的认定第26-35页
  一、 传统环境下初始兴趣混淆可能性的认定第26-28页
  二、 网络环境下初始兴趣混淆可能性的认定第28-35页
  三、 行为人主观故意是否应当作为侵权认定要件的探讨第35页
 第四节 初始兴趣混淆理论适用中的限制第35-39页
  一、 基于商标侵权认定要件的限制第36-37页
  二、 描述性使用和指示性使用的限制第37-39页
第四章 我国引入初始兴趣混淆理论的法律完善第39-50页
 第一节 我国现行商标立法下的司法现状及存在问题第39-43页
  一、 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双轨制保护模式第39-40页
  二、 商标侵权规定中的兜底条款的保护模式第40-41页
  三、 间接适用初始兴趣混淆理论的保护模式第41-42页
  四、 我国的司法现状反映的立法缺失第42-43页
 第二节 基于初始兴趣混淆理论的立法建议第43-50页
  一、 在商标法中明确混淆可能性是认定商标侵权的核心第43-45页
  二、 在商标法律体系中引入初始兴趣混淆理论第45-47页
  三、 完善初始兴趣混淆商标侵权认定中的限制制度第47-50页
结论第50-52页
参考文献第52-58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第58-59页
后记第59-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专利法上默示许可与权利穷竭理论研究
下一篇:专利试验使用侵权例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