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5页 |
§1.1 问题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成果 | 第11-20页 |
§1.2.1 共同作用问题 | 第11-15页 |
§1.2.2 桩筏基础研究 | 第15-20页 |
§1.3 本文研究方法和目的以及内容 | 第20-25页 |
§1.3.1 本文研究方法和目的 | 第20-23页 |
§1.3.2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第二章 考虑上部结构共同作用的桩筏基础非线性数值分析 | 第25-38页 |
§2.1 筏板模拟 | 第25-27页 |
§2.1.1 平面应力单元 | 第25-26页 |
§2.1.2 薄板弯曲单元 | 第26页 |
§2.1.3 平面壳体单元 | 第26-27页 |
§2.1.4 板中应力与弯矩分析 | 第27页 |
§2.2 上部结构的有限元分析 | 第27-32页 |
§2.2.1 刚度方程的形成 | 第27-31页 |
§2.2.2 子结构凝聚 | 第31-32页 |
§2.3 广义剪切位移法 | 第32-37页 |
§2.4 有限层方法 | 第37-38页 |
第三章 单桩非线性分析 | 第38-47页 |
§3.1 有限层与有限元分割 | 第38-39页 |
§3.2 桩身平衡方程的建立 | 第39页 |
§3.3 桩侧与桩端土位移的计算 | 第39-43页 |
§3.3.1 桩侧与桩端土的弹性位移 | 第40页 |
§3.3.2 桩侧土的塑性剪切位移 | 第40-42页 |
§3.3.3 桩端土的塑性位移 | 第42-43页 |
§3.4 桩土非线性共同作用方程 | 第43-44页 |
§3.5 计算与实例对比 | 第44-47页 |
§3.5.1 计算参数的取值 | 第44-45页 |
§3.5.2 计算结果 | 第45-47页 |
第四章 群桩与土和承台及上部结构非线性共同作用的数值分析方法 | 第47-55页 |
§4.1 广义剪切位移法对低承台桩基的适用性 | 第47-48页 |
§4.2 桩土支承体系的分割 | 第48-50页 |
§4.3 共同作用的基本方程 | 第50-53页 |
§4.4 桩顶反力、桩侧摩阻力、桩端阻力和筏板底土反力及上部结构内力的计算 | 第53页 |
§4.5 计算步骤 | 第53-55页 |
第五章 考虑上部结构的桩筏非线性共同作用模拟与布桩优化分析 | 第55-75页 |
§5.1 算例分析 | 第55-57页 |
§5.2 成果分析 | 第57-75页 |
第六章 工程实例的模拟与分析 | 第75-96页 |
§6.1 设计方案 | 第75-82页 |
§6.1.1 工程概况 | 第75-76页 |
§6.1.2 工程地质条件 | 第76-78页 |
§6.1.3 按复合桩基设计方法和塑性支承桩进行工程设计 | 第78-82页 |
§6.2 简化模拟的方法与结论 | 第82-96页 |
§6.2.1 单桩模拟 | 第82-83页 |
§6.2.2 桩筏基础模拟 | 第83-91页 |
§6.2.3 上部结构模拟 | 第91-9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6-98页 |
§7.1 结论 | 第96-97页 |
§7.2 展望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5页 |
致谢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