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一、导论 | 第13-35页 |
(一)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3-17页 |
1. 选题背景 | 第13-15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二) 研究主题与基本概念 | 第17-25页 |
1. 研究主题 | 第17-18页 |
2. 基本概念 | 第18-25页 |
(三)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5-30页 |
1. 关于农村社区研究 | 第25-29页 |
2. 关于农民主体性问题研究 | 第29-30页 |
(四) 研究思路与逻辑结构 | 第30-32页 |
1. 研究思路 | 第30-31页 |
2. 逻辑结构 | 第31-32页 |
(五)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第32-33页 |
1. 研究方法 | 第32页 |
2. 资料来源 | 第32-33页 |
(六)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33-35页 |
1. 创新之处 | 第33页 |
2. 不足之处 | 第33-35页 |
二、“主体性互构”:一个新的分析视角 | 第35-63页 |
(一) 提出背景 | 第35-38页 |
1. 本土经验孕育本土模式 | 第35-37页 |
2. 本土模式呼唤本土理论 | 第37-38页 |
(二)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第38-57页 |
1. 理论基础 | 第39-49页 |
2. 分析框架 | 第49-57页 |
(三) “主体性互构”的理论价值 | 第57-59页 |
1. 搭建了融合中西社会思想的新理路 | 第57-58页 |
2. 提供了生成公民意识的新机制 | 第58页 |
3. 开创了分析中国社区建设的新视角 | 第58-59页 |
(四) “主体性互构”理论与农民主体性建构问题 | 第59-63页 |
1. 农民和农民主体性 | 第59-60页 |
2. 现阶段充分发挥农民主体性的必要性和意义 | 第60-61页 |
3. “主体性互构”视阈中的农民主体性建构 | 第61-63页 |
三、认知和参与:农民主体性缺失问题实证考察 | 第63-103页 |
(一) 考察逻辑与测量指标 | 第63-72页 |
1. 参与的含义与功能 | 第63页 |
2. 广度与深度:社区居民参与水平的测量指标 | 第63-64页 |
3.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分析 | 第64-72页 |
(二) 农村社区建设中的农民认知状况 | 第72-88页 |
1. “不愿转”:被安排的土地流转 | 第72-76页 |
2. “不想住”:尚未适应的集中居住 | 第76-79页 |
3. “不交往”:新居住地的人际疏离 | 第79-81页 |
4. “不知道”:缺少农民参与的社区公共服务中心 | 第81-88页 |
(三) 农村社区建设中的农民参与困惑 | 第88-100页 |
1. 公共服务需求与“等靠要”思想 | 第88-94页 |
2. 公共精神需求与“搭便车”心理 | 第94-97页 |
3. 自组织需求与“原子化”生存 | 第97-100页 |
(四) 小结 | 第100-103页 |
四、失衡和错位:农民主体性缺失的结构性因素分析 | 第103-119页 |
(一) 失衡:不对称的社会结构 | 第103-111页 |
1. 国家与社会:“强国家—弱社会”的关系格局 | 第104-107页 |
2. 城市与乡村:“二元分割”的社会体制 | 第107-110页 |
3. 经济与文化:“见物不见人”的发展模式 | 第110-111页 |
(二) 错位:不合理的治理结构 | 第111-117页 |
1. 限度和范围:行动主体的责任关系 | 第111-114页 |
2. 部门主义与政府主体性错位 | 第114-115页 |
3. 利己主义与市场主体性不足 | 第115-117页 |
4. 社会组织发育滞后与社会主体性虚弱 | 第117页 |
(三) 小结 | 第117-119页 |
五、重建和互构:农民主体性建构的路径与机制 | 第119-136页 |
(一) 重建:农民主体性建构的路径选择 | 第119-126页 |
1. 重建农村社区生活共同体 | 第119-123页 |
2. 重建农村社区建设主体间关系 | 第123-126页 |
(二) 互构:农民主体性建构的机制选择 | 第126-134页 |
1. 规划、激励、培育:政府主体性与市场主体性互构 | 第126-128页 |
2. 保障、服务、增能:政府主体性与农民主体性互构 | 第128-132页 |
3. 合作、责任、共赢:市场主体性与农民主体性互构 | 第132-134页 |
(三) 小结 | 第134-136页 |
六、结论与展望 | 第136-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60页 |
附录 | 第160-18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183-184页 |
致谢 | 第184-1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