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论文

抗震救灾精神的传播机制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24页
   ·研究背景第9-10页
   ·抗震救灾精神的传播机制界定第10页
   ·抗震救灾精神传播机制研究的重要意义第10-19页
     ·古今中外灾难应对精神第10-12页
     ·抗震救灾精神第12-15页
     ·抗震救灾精神的重要意义第15-17页
     ·抗震救灾精神中传播的必要性第17-18页
     ·抗震救灾精神中传播的迫切性第18-19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9-20页
   ·研究路径、方法及创新点第20-24页
     ·抗震救灾精神中传播机制研究的可行性第21-22页
     ·抗震救灾精神中传播机制研究的途径第22-24页
第二章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的主体第24-33页
   ·依靠传播者的主体力量,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第24-28页
     ·发挥党员干部的威信效应第26-27页
     ·发挥志愿者的情景效应第27页
     ·发挥专家学者的学术效应第27-28页
     ·发挥灾区群众和援建者的“自己人效应”第28页
   ·发挥大众传媒的功能,宣传抗震救灾精神第28-31页
     ·大众传媒的特点决定了其是精神弘扬的重要基础第29页
     ·大众传媒的功能决定了其精神弘扬的主要力量第29-30页
     ·大众传播模式与精神弘扬的体系吻合第30-31页
   ·发挥新媒介特点,传播抗震救灾精神第31-33页
第三章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的途径第33-39页
   ·以大众传媒为主的媒介渠道构建第33-35页
     ·报纸刊物等出版物的渠道构建第33-34页
     ·电视的渠道构建第34-35页
     ·广播的渠道构建第35页
   ·以实物展示和面对面沟通为辅的渠道构建第35-37页
   ·以新媒介为拓展的渠道构建第37-39页
第四章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的传播制约因素与方法应用第39-50页
   ·影响抗震救灾精神弘扬的传播因素第39-43页
     ·传播者的因素第40-41页
     ·接受者的因素第41-42页
     ·传播媒体、内容的因素第42-43页
     ·人际传播和社会环境的因素第43页
   ·传播技巧第43-50页
     ·有效组织技巧的应用第44-45页
     ·有效论证技巧的应用第45-47页
     ·有效鼓动技巧的应用第47-49页
     ·有效的传递技巧的运用第49-50页
结论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
下一篇:“珠海政务微博”在地方政府公共舆论管理中的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