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绪论 | 第11-28页 |
一、论文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二、相关研究动态 | 第13-22页 |
三、论文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四、论文思路和结构 | 第23-25页 |
五、论文创新与不足 | 第25-28页 |
第1章 “俄白哈关税同盟”发展的理论回顾 | 第28-42页 |
·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关税同盟的经济学分析 | 第28-30页 |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定义、分类 | 第28页 |
·关税同盟理论含义 | 第28-30页 |
·“俄白哈关税同盟”的来龙去脉 | 第30-37页 |
·“俄白哈关税同盟”形成历史及演变走势 | 第30-33页 |
·“俄白哈关税同盟”的具体内容 | 第33-36页 |
·建立“俄白哈关税同盟”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36-37页 |
·基于俄白哈自身的“俄白哈关税同盟”利弊分析 | 第37-42页 |
·“俄白哈关税同盟”的利益 | 第38-39页 |
·“俄白哈关税同盟”的弊端 | 第39-40页 |
·“俄白哈关税同盟”的发展前景 | 第40-42页 |
第2章 基于边区模式理论下的中国新疆口岸经济发展现状与差异分析 | 第42-55页 |
·一个模式的建立:边区模式 | 第42-44页 |
·边区模式的理论渊源 | 第42-43页 |
·边区模式作为一个有机系统 | 第43-44页 |
·一个模式的典型:新疆边区模式系统 | 第44-50页 |
·系统性因素一:新疆口岸分布与特征 | 第44-46页 |
·系统性因素二:新疆口岸经济发展分析 | 第46-50页 |
·新疆与中亚国家的经贸合作发展现状 | 第50-55页 |
·新疆与中亚国家经贸合作现状的逐一分析 | 第50-53页 |
·新疆与中亚国家经贸合作现状总结分析(数量、结构、趋势) | 第53-55页 |
第3章 分析方法:“WWWH”外部经贸政策挑战及应对逻辑框架的形成和内容 | 第55-69页 |
·“WWWH”外部经贸政策挑战及应对逻辑框架的理论来源和现实背景 | 第55-62页 |
·逻辑框架的理论来源——“区域经济学的一个社会学模拟” | 第55-57页 |
·逻辑框架的现实背景 | 第57-62页 |
·“WWWH”外部经贸政策挑战及应对分析框架的内容 | 第62-69页 |
·“WWWH”外部经贸政策挑战及应对逻辑框架的结构 | 第62-66页 |
·“WWWH”外部经贸政策挑战及应对逻辑框架的功能 | 第66-69页 |
第4章 “WWWH”逻辑框架分析“俄白哈关税同盟”背景下的中国新疆口岸经济 | 第69-91页 |
·“俄白哈关税同盟”对中国新疆口岸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 第69-81页 |
·“俄白哈关税同盟”之于中国新疆口岸经济的机遇和挑战(WHAT) | 第69-73页 |
·因果性结构之“俄白哈关税同盟”的建立动机或初衷(WHY) | 第73-76页 |
·界定“俄白哈关税同盟”功能作用的范围(WHERE) | 第76-78页 |
·明晰“俄白哈关税同盟”功能借助的手段和衡量功能发挥的程度(HOW) | 第78-81页 |
·中国新疆口岸经济发展应对“俄白哈关税同盟”的三种方案 | 第81-91页 |
·反客为主:考虑加入三国同盟 | 第81-86页 |
·伐交谋城:对话沟通(积极主动的战术性) | 第86-87页 |
·相生相克:报复对抗或梯度瓦解 | 第87-91页 |
结论 | 第91-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0页 |
致谢 | 第100-10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