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包钢电网基本状况分析 | 第9页 |
·课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预期效益分析及建立包钢集控站的意义 | 第10页 |
·国内外集控站自动化系统现状与发展 | 第10-12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包钢集控站及管理区域自动化系统的设计方案 | 第13-44页 |
·包钢集控站及管理区域自动化系统设计的总体思路 | 第13页 |
·包钢集控站运行管理模式研究 | 第13-17页 |
·集控站运行模式研究意义 | 第13页 |
·监控与操作合一模式 | 第13-14页 |
·监控与操作独立模式 | 第14-15页 |
·调度与监控合一模式 | 第15-16页 |
·多级集控中心模式 | 第16页 |
·包钢集控站运行管理模式的选择 | 第16-17页 |
·包钢集控站管理区域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升级与技术要求 | 第17-25页 |
·包钢集控站管理区域调度自动化系统的现状分析 | 第17-18页 |
·调度自动化系统升级方案的技术要求 | 第18-20页 |
·集控站主站自动化系统的结构设计 | 第20-21页 |
·集控站主站自动化系统的功能设计 | 第21-22页 |
·集控站主站自动化系统的性能指标 | 第22-24页 |
·集控站管理区域调度自动化系统配置 | 第24-25页 |
·包钢集控站 SCADA 系统的设计与功能要求 | 第25-38页 |
·通讯通道管理 | 第25-28页 |
·数据采集 | 第28-30页 |
·数据处理 | 第30-33页 |
·控制与调节 | 第33-35页 |
·事件和告警 | 第35-36页 |
·历史数据处理的重要性 | 第36-37页 |
·SCADA 数据库建模 | 第37页 |
·转发通讯 | 第37-38页 |
·包钢集控站电力视频监视系统的设计与功能要求 | 第38-43页 |
·概述 | 第38-39页 |
·系统结构 | 第39-40页 |
·系统功能 | 第40-41页 |
·系统特征 | 第41-43页 |
·系统性能 | 第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包钢 73#变电站集控站自动化系统的建设与实施方案 | 第44-52页 |
·系统过渡建设 | 第44-47页 |
·新老系统过渡原则 | 第44页 |
·新老系统过渡方案 | 第44-47页 |
·包钢 73#变电集控站电网调度自动化及配套系统建设 | 第47-48页 |
·通信网络建设 | 第48-50页 |
·包钢 73#变电集控站监控视频建设 | 第50-51页 |
·综合智能视频监控系统结构 | 第50页 |
·摄像头布置方式 | 第50-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包钢 73#变电站集控站的运行管理 | 第52-58页 |
·包钢 73#变电集控站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 | 第52页 |
·包钢 73#变电集控站人员职责 | 第52页 |
·包钢 73#变电集控站岗位职责 | 第52-53页 |
·操作队的职责 | 第52页 |
·调度部门及调度员的主要职责 | 第52-53页 |
·包钢 73#变电集控站运行管理 | 第53-57页 |
·值班制度 | 第53页 |
·交接班制度 | 第53-54页 |
·设备巡回检查制度 | 第54页 |
·定期试验切换制度 | 第54页 |
·倒闸操作 | 第54-55页 |
·工作票制度 | 第55-56页 |
·设备及缺陷管理 | 第56页 |
·安全生产管理 | 第56页 |
·文明生产管理 | 第56页 |
·技术、培训管理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作者简介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