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10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0-16页 |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 ·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 ·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2页 |
|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 ·本文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本文创新之处 | 第14页 |
| ·本文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4-16页 |
| ·比较研究方法 | 第14页 |
| ·跨学科研究法 | 第14页 |
| ·定性分析法 | 第14页 |
| ·定量分析法 | 第14-16页 |
| 第2章 发展工程机械再制造产业的相关理论研究 | 第16-25页 |
| ·再制造的内涵和产品全寿命周期理论 | 第16-19页 |
| ·再制造的内涵 | 第16-17页 |
| ·产品全寿命周期理论 | 第17-19页 |
| ·产业集群与逆向物流理论 | 第19-20页 |
| ·产业集群理论 | 第19页 |
| ·逆向物流理论 | 第19-20页 |
|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0-23页 |
| ·循环经济理论 | 第20-22页 |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2-23页 |
| ·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 | 第23-25页 |
|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 | 第23-24页 |
| ·政府干预下的 EKC | 第24-25页 |
| 第3章 湖北省工程机械再制造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25-29页 |
| ·湖北省工程机械再制造发展现状 | 第25-27页 |
| ·工程机械再制造概述 | 第25页 |
| ·湖北省发展工程机械再制造产业的意义 | 第25-26页 |
| ·湖北省工程机械再制造产业发展现状 | 第26-27页 |
| ·湖北工程机械再制造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 第27-29页 |
| ·“再制造”理念和知识尚未得到普及 | 第27页 |
| ·行业准入制度和质量标准体系亟待建立 | 第27页 |
| ·产业规模小、技术创新能力弱 | 第27页 |
| ·再制造产业的人才培养体系缺失 | 第27-28页 |
| ·逆向物流体系难以在短时间内建立和完善 | 第28-29页 |
| 第4章 国内外工程机械再制造业发展的经验及借鉴 | 第29-42页 |
| ·国外工程机械再制造产业发展现状 | 第29-34页 |
| ·工程机械再制造在国外的发展 | 第29-30页 |
| ·再制造生产与销售模式 | 第30-32页 |
| ·再制造方法 | 第32页 |
| ·再制造旧件回收 | 第32-33页 |
| ·相关制度和政策 | 第33-34页 |
| ·国内工程机械再制造产业发展现状 | 第34-40页 |
| ·工程机械再制造在国内的发展 | 第34-36页 |
| ·国内再制造产业发展示范 | 第36-37页 |
| ·我国再制造的典型模式 | 第37-38页 |
| ·我国的工程机械再制造技术 | 第38-40页 |
| ·主要经验及启示 | 第40-42页 |
| ·集聚化是工程机械再制造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 第40页 |
| ·产业发展需要建立科学、系统化的运作体系和制度保障 | 第40-42页 |
| 第5章 建立产业发展长效机制的对策与建议 | 第42-46页 |
| ·建立再制造政策扶持制度 | 第42页 |
| ·建立再制造宣传和认知体系 | 第42-43页 |
| ·建立再制造行业准入制度和质量标准体系 | 第43页 |
| ·建立再制造技术标准体系和研发、创新机制 | 第43-44页 |
| ·建立再制造人才培养体系 | 第44页 |
| ·建立逆向物流网络体系 | 第44-46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6-48页 |
| ·结论 | 第46-47页 |
| ·展望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