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管理学论文--管理技术与方法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者专业化评价标准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16页
 一、研究背景第13-15页
 二、研究目的第15页
 三、研究意义第15-16页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总体思路第16-21页
 一、问题网络第16页
 二、理论基础第16-17页
 三、研究方法论第17-19页
 四、总体研究思路第19-20页
 五、研究创新之处第20页
 六、研究进程安排第20-21页
第三章 文献综述第21-49页
 一、世界各国官方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专业化标准第21-28页
  1、中国人力资源官方机构的认知第21-22页
  2、美国人力资源官方机构的认知第22-24页
  3、英国人力资源官方机构的认知第24-25页
  4、澳大利亚人力资源官方机构的认知第25-27页
  5、加拿大人力资源官方机构的认知第27页
  6、新加坡人力资源官方机构的认知第27-28页
 二、世界各国专业协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专业化标准第28-35页
  1、中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协会的认知第28-29页
  2、美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协会的认知第29-32页
  3、英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协会的认知第32-33页
  4、澳大利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协会的认知第33-34页
  5、加拿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协会的认知第34页
  6、新加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协会的认知第34-35页
 三、世界各国咨询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专业化标准第35-38页
  1、中国咨询公司的认知第35页
  2、美国咨询公司的认知第35-38页
  3、欧洲咨询公司的认知第38页
 四、世界各国高校学者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专业化标准第38-47页
  1、以戴维·麦克利兰为基础的理查德·博亚兹的研究为主线第38-42页
  2、以戴维·尤里奇为首的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为主线第42-46页
  3、以宏观职业专业化的判定标准为主线第46-47页
 五、综述小结与研究展望第47-49页
第四章 相关概念解析与评价标准体系选择第49-60页
 一、基本概念解析第49-53页
  1、职业化与专业化第49-52页
  2、胜任力与专业化第52-53页
  3、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界定第53页
 二、人力资源管理者专业化的主要属性第53-56页
  1、人力资源管理者专业化的主要属性整理与汇总第53-55页
  2、人力资源管理者专业化的主要属性分析与归类第55-56页
 三、人力资源管理者专业化的六条评价标准第56-60页
  1、专业化标准之一: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第56-57页
  2、专业化标准之二:具备专业素质与能力第57页
  3、专业化标准之三:以客户服务为导向第57-58页
  4、专业化标准之四:遵守践行职业道德第58页
  5、专业化标准之五:提供内部专业咨询第58-59页
  6、专业化标准之六:加入参与专业组织第59-60页
第五章 人力资源管理者专业化评价标准实证分析第60-90页
 一、数据收集第60-64页
  1、二手数据收集第60页
  2、专家访谈第60-61页
  3、电话调查第61-62页
  4、文本分析第62-64页
 二、实证数据分析第64-90页
  (一)专业化标准之一: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第65-75页
   1、半专业化评价维度——完成职业技能培训第65页
   2、准专业化评价维度——取得职业认证执照第65-68页
   3、专业化评价维度——接受正规专业教育第68-75页
  (二)专业化标准之二:具备专业素质与能力第75-81页
   1、半专业化评价维度——了解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第78-79页
   2、准专业化评价维度——识别自身素质能力的不足第79页
   3、专业化评价维度——应用并内化关键素质能力第79-81页
  (三)专业化标准之三:以客户服务为导向第81-83页
   1、半专业化评价维度——具备客户服务意识第81-82页
   2、准专业化评价维度——建立专业服务形象第82页
   3、专业化评价维度——有效响应客户需求第82-83页
  (四)专业化标准之四一:遵守践行职业道德第83-85页
   1、半专业化评价维度——了解认知职业道德第83-84页
   2、准专业化评价维度——积极遵守职业道德第84-85页
   3、专业化评价维度——保持独立与客观性第85页
  (五)专业化标准之五:提供内部专业咨询第85-86页
   1、半专业化评价维度——改善自身工作方法第85页
   2、准专业化评价维度——提供部门改进建议第85页
   3、专业化评价维度——独立完成咨询项目第85-86页
  (六)专业化标准之六:加入参与专业组织第86-90页
   1、半专业化评价维度——成为专业组织会员第86-88页
   2、准专业化评价维度——关注动态分享经验第88-89页
   3、专业化评价维度——参与活动相互交流第89-90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90-93页
 一、研究结论第90-91页
 二、研究不足之处第91页
 三、研究展望第91-93页
参考文献第93-9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第98-99页
附录第99-103页
致谢第103-104页

论文共1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会计师事务所合并对审计风险控制与审计质量的影响
下一篇:时间距离对风险决策的影响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