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提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8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国外研究情况 | 第12-14页 |
·国内研究情况 | 第14-16页 |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本文拟创新之处与存在不足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债券融资弱化社会总融资行为货币派生效应的理论分析 | 第18-24页 |
·货币内生理论 | 第18页 |
·社会融资行为的货币派生效应 | 第18-21页 |
·社会投融资过程中的替代效应 | 第19页 |
·非金融机构债券融资对意愿定期存款的活化作用 | 第19-20页 |
·多元持有结构弱化社会总融资行为货币派生效应 | 第20-21页 |
·债券融资弱化社会总融资行为货币派生效应模型基础 | 第21-24页 |
·债券融资对社会总融资货币派生倍数的影响 | 第21-22页 |
·债券持有结构对社会总融资货币派生倍数的影响 | 第22-24页 |
第三章 货币政策宏观调控与货币供给间的矛盾分析 | 第24-29页 |
·我国货币供给 | 第24-26页 |
·货币供给口径演变过程 | 第24-25页 |
·我国货币供给存量变化情况 | 第25-26页 |
·货币供给与货币政策间的联动反应 | 第26-29页 |
·货币供给对货币政策的“超调”反应 | 第26-27页 |
·货币供给量作为中介目标与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的矛盾分析 | 第27-29页 |
第四章 我国债券融资发展现状 | 第29-39页 |
·社会融资总量指标 | 第29-30页 |
·直接融资发展的必要性与现状 | 第30-32页 |
·直接融资发展的必要性 | 第30-31页 |
·直接融资发展现状 | 第31-32页 |
·我国债券融资发展现状 | 第32-35页 |
·我国债券融资发展供求双向驱动 | 第32-33页 |
·我国债券融资规模结构发展 | 第33-34页 |
·我国债券的期限结构特征 | 第34-35页 |
·我国债券持有结构特征 | 第35-39页 |
·我国债券持有者类型 | 第35-36页 |
·主要债券的持有结构特征 | 第36-39页 |
第五章 债券融资对货币供给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39-48页 |
·模型设定 | 第39-42页 |
·时间序列 ADF 检验 | 第39-40页 |
·Johansen 协整检验 | 第40-41页 |
·Granger 因果检验 | 第41页 |
·VECM 模型构建 | 第41-42页 |
·数据选择 | 第42-43页 |
·指标选择 | 第42-43页 |
·样本区间 | 第43页 |
·债券融资对社会总融资行为货币派生效应影响的实证分析及结果解释 | 第43-48页 |
·时间序列平稳性分析 | 第43-44页 |
·Johansen 协整分析 | 第44-45页 |
·变量间 Granger 因果关系分析 | 第45-46页 |
·VECM 模型结果分析 | 第46-48页 |
第六章 债券融资弱化社会总融资行为货币派生效应的结构性分析 | 第48-58页 |
·债券融资弱化社会总融资行为货币派生效应的类别结构分析 | 第48-51页 |
·ADF 检验 | 第48页 |
·协整分析(Johansen) | 第48-49页 |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Granger) | 第49-50页 |
·VECM 模型结果分析 | 第50-51页 |
·债券持有结构分析 | 第51-58页 |
·模型设计 | 第51-53页 |
·平稳性与协整检验 | 第53-54页 |
·Granger 因果检验 | 第54页 |
·模型构建与估计结果分析 | 第54-56页 |
·脉冲响应分析与方差分解 | 第56-57页 |
·债券持有结构影响作用结论分析 | 第57-58页 |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58-61页 |
·结论分析 | 第58-59页 |
·债券融资弱化社会总融资行为货币派生效应 | 第58页 |
·非金融企业债券的影响作用更加显著 | 第58-59页 |
·债券持有结构特征对社会总融资行为货币派生效应影响显著 | 第59页 |
·政策建议 | 第59-60页 |
·社会融资总量目标下多元化融资渠道发展 | 第59页 |
·直接债券融资结构化发展 | 第59-60页 |
·后续研究方向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