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美洲哲学论文--北美洲哲学论文--美国哲学论文--二十世纪哲学论文--其他论文

回归现实的个体--赖希“性革命”理论的当代解读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引言第9-14页
一、相关概念的厘定第14-19页
 (一)个体的双重需要:社会需要和自然需要第14-15页
 (二)性的范畴界定第15-19页
  1、性的范畴界定第15-16页
  2、基于何种意义谈性的核心地位第16-17页
  3、个体的性格结构第17-19页
二、性压抑与性革命:个体自由的异化根源与实现路径第19-27页
 (一)赖希的“独裁主义性格结构”第19-21页
 (二)“自居作用”和“法西斯主义”第21-22页
  1、群众心理结构的催化剂——自居作用第21页
  2、权威型社会的群众心理基础——法西斯主义第21-22页
 (三)赖希的理论路径第22-27页
  1、自我调节的性格结构的形成第23-24页
  2、“消灭家庭”第24-25页
  3、构建新型“母权制社会”第25-27页
三、赖希性革命理论的局限性第27-34页
 (一)性革命理论和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第27-29页
 (二)赖希性革命理论的局限性第29-34页
  1、陷入“唯性主义”泥潭第29-30页
  2、对父权制家庭绝对批判的误区第30-31页
  3、唯物史观的背离第31-34页
四、赖希性革命问题研究的当代意义第34-43页
 (一)性革命理论在价值观重构中的积极意义第34-39页
  1、性伦理的研究成果第34-35页
  2、当今社会研究个体心理学的必要性第35-37页
  3、赖希的性乐观主义第37-38页
  4、亟需完成的历史使命第38-39页
 (二)重建价值观的可行性分析第39-43页
  1、性压抑与性堕落:青少年性权利重析第39-40页
  2、婚姻的绝对自由是否可以实现第40-41页
  3、消灭家庭的可能性第41-43页
结束语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47页
后记第47-48页

论文共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王充“宣汉”研究
下一篇: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空间转向”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