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心理过程与心理状态论文

不同冲突情境下欺骗认知加工特征的实证研究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1 引言第11-13页
2 文献综述第13-22页
   ·基本概念第13-18页
     ·欺骗第13-14页
     ·欺骗效应第14-15页
     ·执行功能第15-17页
     ·事件相关电位第17-18页
   ·欺骗研究的现状第18-21页
     ·欺骗的认知加工过程第18-19页
     ·欺骗效应和 Stroop 效应的关系研究第19-20页
     ·欺骗行为研究的实验模式第20-21页
   ·欺骗研究的不足之处第21-22页
     ·欺骗研究缺乏生态效度第21页
     ·欺骗的认知加工过程揭示较少第21页
     ·不同欺骗之间的对比研究较少第21-22页
3 研究思路及意义第22-24页
   ·研究目的第22页
   ·研究思路第22-23页
   ·研究意义第23-24页
4 研究一 STROOP 任务的知觉冲突情境下欺骗认知加工的行为特征第24-31页
   ·实验目的与假设第24页
     ·实验目的第24页
     ·实验假设第24页
   ·研究方法第24-25页
     ·被试第24-25页
     ·实验范式第25页
     ·实验设计第25页
   ·实验程序第25-26页
     ·实验材料第25页
     ·实验过程第25-26页
   ·研究结果第26-28页
     ·知觉冲突情境下的 Stroop 效应第26-27页
     ·知觉冲突情境下 Stroop 效应对欺骗效应的影响第27-28页
   ·研究讨论第28-31页
     ·欺骗效应在反应时和准确率上的分离第28-29页
     ·知觉冲突情境下欺骗效应始终存在第29-31页
5 研究二 负性事件的认知冲突情境下欺骗的认知加工的心理特征第31-48页
   ·研究目的与假设第31-32页
     ·研究目的第31页
     ·研究假设第31-32页
   ·研究程序第32-34页
     ·欺骗日记的收集第32页
     ·形成负性事件的行为反应问卷第32-33页
     ·负性事件的行为反应问卷的发放、回收和处理第33-34页
   ·研究结果第34-45页
     ·分离出负性事件的情境变量:认知冲突情境与非认知冲突情境第34-40页
     ·情境类型变量对欺骗效应的影响第40-42页
     ·分离出组间变量:欺骗组和诚实组第42页
     ·组间变量、情境类型变量对欺骗效应的影响第42-45页
   ·研究讨论第45-48页
     ·欺骗效应在认知冲突情境和非认知冲突情境下的分离第45-46页
     ·欺骗效应在诚实组和欺骗组中的分离第46-48页
6 研究三 犯罪线索的模拟犯罪情境下欺骗认知加工的行为特征和 ERP 效应第48-67页
   ·实验目的与假设第48-49页
     ·实验目的第48页
     ·实验假设第48-49页
   ·研究方法第49-50页
     ·被试第49页
     ·实验范式第49-50页
     ·实验设计第50页
   ·研究程序第50-53页
     ·模拟偷窃第50-51页
     ·实验材料第51页
     ·实验过程第51-52页
     ·事后主观报告第52-53页
     ·EEG 记录第53页
   ·研究结果第53-63页
     ·反应时上的组间变量、刺激类型对行为类型的影响第53-56页
     ·脑电数据第56-62页
     ·事后主观报告问卷第62-63页
   ·研究讨论第63-67页
     ·欺骗效应在模拟犯罪情境下的分离第63-65页
     ·执行控制加工中的战略和战术监控过程对欺骗行为的影响第65-67页
7 总的讨论第67-74页
   ·欺骗效应的存在具有情境性第67-69页
   ·欺骗不存在着特异性自动反应生成机制第69-72页
   ·欺骗是一种行为决策和社会交往技能,还是一种人格特征第72-74页
8 研究结论第74-76页
9 研究不足及展望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84页
附录第84-88页
 附录一 负性事件的行为反应问卷第84-86页
 附录二 事后主观报告(小偷击中组)第86页
 附录三 事后主观报告(小偷冲突组)第86-87页
 附录四 事后主观报告(无辜组)第87-8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第88-89页
后记第89-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整体—局部顺序一致性对字母类SNARC效应的影响
下一篇:顺序及数量特性对SNARC效应的影响--以中文汉字序列为材料的研究